[摘 要]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根據材料工程技術專業特點,分析鐵路、公路建設對試驗與檢測人才的需要,將企業崗位從業標準和企業文化雙雙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校內課程體系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頂崗實習與就業三方面深度結合的“雙融共育三結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關鍵詞] 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機制

課題項目: 本文系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資助“十二五”規劃課題《“雙融共育三結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主持人:段東旭。(項目編號:GZYGH2011025) 。

2010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正式啟動第二批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要求有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建設院校舉辦方,按照《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要求,引導建設院校創新辦學體制機制,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帶動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1]因此,如何構建適合于院校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為各高職院校爭相探索和解決的主要問題。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骨干建設院校之一,依托鐵路行業深厚背景,各級政府重點支持的雙重優勢,針對鐵路建設行業、施工企業特點,創新機制,優化模式,提出了“雙融共育三結合”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雙融:指學生在校學習階段,結合6s管理理念,將企業崗位從業標準和企業文化雙雙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崗位從業標準為職業能力培養的依據,企業文化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業素質的基礎。共育:指人才培養做到培養方案共商,培養過程共管,培養效果共評,培養結果共享,最終實現人才校企共育,體現校企深度合作。三結合:指校內課程體系和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相結合,實現授課內容緊跟施工進度;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實現工地現場技能與校內學習場景設置無縫對接;頂崗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實現實習任務與實際工作內容無差異過渡?!半p融共育三結合”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示意見圖1。

料工程技術專業作為重點建設專業,按照“學院與集團公司、系部與分公司(項目部)、教研室(專業)與項目部(工區)、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的模式進行多層次緊密型合作辦學,提出了關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幾種機制。

校企合作制度建設

建設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必須制訂相關規章制度,以解決企業參與教學、兼職教師聘任、教學內容更新、先進技術共享、實習訓基地建設和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等問題。

(1)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工作細則,制訂企業兼職人員崗位職責及聘任考核辦法,明確企業人員兼職系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的職責范圍、工作內容、薪酬待遇。

(2)建立學生勞動保護制度、安全保險制度,由系部及企業項目部共同制訂《頂崗實習安全管理細則》、《頂崗實習期間師生安全應急預案》。

(3)根據學院絕大多數畢業生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然后帶薪頂崗實習的實際,制訂合理的報酬制度,讓學生安心頂崗,樂于實習。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針對材料工程技術專業,將校企合作落實到專業建設上就是形成系部對接項目部、教研室對接實驗室、系部專業教師對接工地試驗檢測人員的三級對接組織形式,其機構組成見圖2,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開發、師資隊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緊密立體合作,做到課程設置對接施工過程、教學內容對接試驗項目,實現企業主導,雙方參與,靈活學期,內修外煉。

(1)人才培養方案的校企共商機制

完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度,形成企業主導辦學和專業建設的協調機制。組建由企業專家、優秀校友、校內資深教師構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年不定期召開1~2次專業建設研討會,上半年針對企業人才需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下半年根據企業施工動態對課程設置與教學環節進行深入研討,做到培養過程動態調整。

(2)教學團隊建設的互派交流機制

①設立企業專家大講堂,構建信息溝通平臺。邀請實驗室專業人員、校友每學期舉行兩到三次關于施工現場試驗檢測技術發展的講座和專題報告,做到及時、深入了解企業施工內容和項目建設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組織安排。

②實行學院專業教師和施工企業專家、能工巧匠互派交流機制,結對開展實驗室建設、課程標準制訂、合作科研項目等,達到校企雙方人力資源的優勢互補。由項目經理擔任系專業副主任,由工地實驗室主任兼任教研室副主任。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取得試驗檢測工程師證書,在工地實驗室擔任實驗室副主任、試驗檢測技術負責人及質量負責人等關鍵技術崗位。

③專任教師三年內至少下現場鍛煉一次。頂崗鍛煉期間,積極參加企業生產,與工地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同工、同酬,完全接受項目部管理;企業試驗檢測人員進入學校承擔部分授課任務,指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按照企業標準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

(3)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互補更新機制

①除工地常規試驗項目外,補充建設工地試驗室必須進行投資較大、頻次較少的實驗項目,服務工地試驗室,做到資源互補。

②結合施工工地流動性大、區域性廣的特點,做到“基地隨著企業建,實訓跟著工地干,教學圍著項目轉”,項目設在哪里,基地建在哪里,豐富實訓內容,滿足多樣化教學需要。

③由企業一線試驗檢測人員和教師組成合作小組,聯合組建校內試驗檢測中心,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研究制訂檢測中心建設方案,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及規章制度,滿足校內教學與工程檢測項目的雙重需要。

(4)人才培養環節適應施工工期的靈活調整優化機制

做到“產學周期同步,緊跟工期設學期,結合進度講內容”。打破傳統的學期設置方式,結合工程工期適當延長或縮短學期,根據工地試驗室的工作流程、工作特點,在課程設置上按照實際工作內容設計教學內容,結合試驗項目組織教學,分組分批輪崗學習,將實驗室所有試驗檢測任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5)服務企業雙方受益的長效合作機制

①由企業一線試驗檢測人員和教師組成合作小組,聯合組建校內試驗檢測中心,開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共同研究解決工程技術難題。針對具體工程項目,優化混凝土及其他混合材料的配合比設計,為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益。

②校內教師參與工地試驗室、拌和站的組建和標準化管理,為企業人員進行新規范的講解,新儀器的使用操作培訓。

③結合工程工期,在冬歇期或生產任務淡季,為企業員工舉行試驗技能大比武活動,促進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工學結合運行機制

工學結合是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的有機統一、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形成的教、學、練、做,教師與學生,課堂與工作場所密切聯系、相互配合的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2]。工學結合重點是做到工作中有學習,學習中有工作[3],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

(1)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監控保障機制

完善頂崗實習學生共管、人才共育的機制,做到實習環節的全方位全過程監控。頂崗實習管理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頂崗實習的全部學生和全部內容,包括企業兼職教師的選拔和聘任,實習任務的選取與下達,實習效果的檢查與評定等各個環節。

(2)利用試驗室仿真綜合教學平臺開展模擬教學,虛實結合,學練一體

充分利用中心試驗室仿真綜合教學平臺,實現模擬教學和理論教學統一。通過該平臺完成試驗、結構檢測等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培養學生的從業能力,并能夠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和技術開發。

(3)教師下現場一個目的三項任務的多贏機制

認真執行教師定期下現場的制度,實現一個目的:工學深度結合;完成三項任務:教師下現場提高技能;帶領學生進行現場教學;兼顧服務企業,做到“下一次現場,鍛煉一批學生;服務一個企業,培養一批人才”。

(4)企業主導、學校實施的學生技能評價機制

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的內容選擇結合工地實際內容合理選定,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收集教學資料及工程案例,評比優秀的畢業設計依據《學生實習實訓獎勵辦法》給予獎勵。對頂崗實習期間表現突出,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的優秀頂崗實習學生依據企業項目部共同制訂的《學生頂崗實習成果申報及獎勵辦法》給予獎勵。

(5)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緊密結合的就業準入機制

結合試驗檢測人員職業資格標準,將試驗檢測人員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將職業證書納入技能考核體系,資格證書與畢業證書相結合,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參加崗位應聘、準予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使畢業生“雙證率”達100%。

結 語

針對鐵路建設行業、施工企業特點,結合材料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建立“雙融共育三結合”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尋找與把握校企雙方利益平衡點,不斷規范相關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績效評價及激勵制度,實現校企合作組織運轉的常態化,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這不僅對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與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同時對其他同類高職院校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確定“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的通知[z].教高函[2010]27號,2010-11-30.

[2]耿潔.工學結合及相關概念淺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5):13-15.

[3]陳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高職類型特色創新的抓手[J].西北職教,2008(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