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大學創新文化建設
作者:陜西理工學院經濟與法學院 陳 莉
發布時間:2012-05-25 17:49: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成果的產生,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和熏陶,高校肩負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應該大力建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現代與傳統交融以及價值寬容、學術自由、全球視野的大學創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創新和育人氛圍,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創新人才 創新文化 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基于科技創新實踐的地方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GH10136。
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為廣大師生員工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創新文化,是以創新為主導價值觀,其精神層、制度層、物質層等要素均有利于創新行為的文化。
文化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
某種意義上而言,文化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更為本質、更為深遠。大學文化是大學生校園生活質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成果的產生,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大學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激勵和輻射等作用。先進的大學文化不但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能激發出師生巨大的潛能。各國大學普遍重視自身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大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通過寄宿制、導師制,在學習態度、價值觀念、生活目標等方面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努力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設良好環境。
具體而言,有五個方面的文化尤其值得建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價值寬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視野的開放文化。我國大學應倡導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學習自由,使大學成為自由探索高深學問的場所,既注重科學精神的撒播,也注重人文底蘊的積累,既要倡導現代性,也要對傳統予以批判繼承,既要立足本土,也要眼觀世界[1]。
大學創新文化的建設
大學精神是大學創新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創新目標、創新動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等構成創新文化的精神層。支持和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規范、模式等要素組成了它的制度層,而有利于創新的外在客觀環境、運行平臺和各種硬件設備構成其物質層。創新文化的精神層要素是創新思想和行動的先導,制度層是創新活動和創新行為的保證,物質層則是創新活動和創新行為的物質基礎。以下從精神層面對大學創新文化的建設進行論述:
(一)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重的文化
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能更好地體現先進的世界觀、信仰、操守和思想道德修養。高校師生不論是研習人文類學科還是理工類學科都需要培養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這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把科學文化所倡導的求真精神、求實精神、批判精神和求新精神等理性因素與人文文化所蘊涵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以及人文關懷等非理性因素統一到創新實踐之中,使創新活動具有不竭的動力、正確的方向和科學的路徑。大學既是知識傳播,又是知識創新的殿堂;既是傳承人類文明,又是創造人類新的文明的場所。大學文化不但是社會文化變化的晴雨表,更是先進文化的風向標,很多新的思想文化潮流都往往發端于大學。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的大學應該首先著力建設以創新為主導的大學文化,并通過各種渠道把創新精神輻射到社會、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大學文化建設的長遠目標是通過高校師生的示范作用,把先進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推廣到全社會,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嚴格自律,做高尚的人,做有道德的人,做具備科學素養的與時俱進的健康人。
(二)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
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是無價的民族財富,傳統文化中有大量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在今天仍是積極而有價值的,我們應當借鑒和吸收,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改革創新”的時代內涵,使其充實和豐富我們的大學文化。
例如“學而時習之”的規范、“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精神”、“囊螢讀書”的范例、“看家書不點官燭”的高尚情操等,在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中具有教育和激勵功能。再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核心,其源頭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立足于自然,強調“與天為一”,它包含著深厚的生態倫理思想和管理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以及創新現代管理模式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洞髮W》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三綱領”中蘊含著大學生命的本體與使命,“八條目”中蘊含著實現大學功能的方法?!叭V領”、“八條目”可以概括為日新之德[2]。對于現代大學而言,“明明德”就意味著明確大學的學術特質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新民”就意味著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新人?!爸褂谥辽啤本鸵馕吨巳姘l展。“格物、致知”就是學術研究,“誠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辦學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規律,“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體現全人類的利益。大學的“日新之德”對于樹立完善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具有重要意義”[3]。
(三)學術自由的文化
繁榮學術在于創造學術自由的條件。在法律上,1158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菲特烈一世頒布一項法令,以保證學者不因學術活動而招致懲罰。學術自由首先由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第142條所明確肯定,1966年聯合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載明:本公約締約各國承擔尊重進行科學研究和創造性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自由,與之緊密相連的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條關于思想自由,第19條關于主張自由和發表自由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7條: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構成學術自由在中國的憲法基礎。至1975年有34部憲法規定了學術自由。由于學術主要由大學承擔,學術自由在19世紀一是指教授的自由,一是指學習的自由。達爾曼說過:對教師,意味著在其職業范圍內有權講授他所認為正確和好的內容,因為科學的真理非法律所裁決的對象;對大學生,意味著根據自己或得自他人的觀點選擇課程和教師的權利。蒙羅的學術自由是指大學教師有發表、討論學術意見而免于被除名之恐懼的自由。學術自由是從事學術活動的人的基本精神環境,如同其他必備的基本物質工作條件。因為大學是一個知識共同體,一個精神家園,學術自由并非學人的什么特權,而是實現其知識創新、光大精神之使命的途徑,是最終有利于人類福祉的。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和知識創新的高地,學術自由是培養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圍。
(四)價值寬容的多元文化
寬容是指“一個人雖然具有必要的權力和知識,但是對自己不贊成的行為也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的審慎選擇”[4]。寬容理念是現代早期歐洲在緩和宗教改革帶來的教派沖突,謀求社會和平的過程中習得的一種政治智慧,“它允許持有不同觀點和生活方式的人在同一個社會里和平共處”[5]。在應對現代化帶來的社會變革過程中,寬容演化為協調社會矛盾、處理社會沖突的政治原則。它以減少強制、減少沖突為前提,確保每個人都具有與他人自由相容的信仰、價值、生活方式的自由。
“寬容觀念的演進乃是宗教改革的結果,并伴隨著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起始,包含著民主內涵的價值?!盵6]“當我們處于少數人群的時候,接受考驗的是勇氣。當我們處于多數人群的時候,接受考驗的是寬容”,這是美國宗教領袖Ralph W. Sockman的名言。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多元文化問題更為凸現。表現為傳統與現代的沖突、現代與后現代的爭鳴、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對話。面對當前普遍而復雜的世界性問題,攜手合作,加強交流,提倡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與寬容失敗的精神,逐漸演變為文化之間的溝通?!昂投煌笔俏覈鴤鹘y文化處理不同事物之間關系的一條重要準則,“‘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協調‘不同’,達到新的和諧統一,使各個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發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這種追求新的和諧和發展的精神,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不盡的思想源泉?!盵7]“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在今天的多元文化時代我們應該繼續堅持的重要原則。后現代主義理論尊重多元,崇尚差異,反對中心主義等理論主張,為多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后現代主義理論為參照發展起來的生態主義思想,著眼于生態系統中關系的考察,初步確立起了系統整體觀念、民主平等原則、尊重差異的思想以及動態發展的觀點,為我們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新的平臺。
以寬容理念為價值評判,對于多元文化所持的包容并蓄的態度,可以促進思想解放、開闊眼界,“大學的包容性體現了‘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懷和學術自由的大學原則,而且也體現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有利于學術發展、人才成長的人文環境”[8]。
(五)全球視野的開放文化
全球視野的開放文化帶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是文化繁榮和發展的前提。縱觀人類歷史,每次繁榮盛世的出現和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都是文化開放性、多樣化的產物,都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交融滌蕩的結果。17~18世紀,宗教禁錮松懈,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為牛頓等科學家取得重大創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環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是產生創新的基礎條件,也是大學創新文化的重要內涵。”[9]
“面對全球化趨勢和多元文化沖突,我們的學生既缺乏對世界文化的判斷、選擇和認同, 也缺乏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納,還缺乏對豐富文化資源進行選擇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盵10]基于這種現狀,在校園創新文化建設中,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明,批判性地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本民族文化,正確處理跨文化問題,促進不同文化、不同觀念、不同流派的相互學習、借鑒和融合;達成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學生發展搭建國際性平臺,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往能力;還應特別注意教育公平問題,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尋求文化的超越與創新,提高學生的文化批判與選擇能力以及文化創新的能力。
21世紀,人類已經生活在“地球村”,國與國之間、地區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各種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頻繁發生,在廣泛的交流、碰撞中汲取一切外來文化中促進創新的積極因素,并內化為自身文化的合理成分是創新文化所必需的開放性特征,封閉、缺乏包容性,絕不可能是創新文化。
參考文獻:
[1]鐘秉林.國際視野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7,3/4.
[2]溫家寶對同濟大學的祝愿[N].文匯報,2007-6-14(1).
[3]楊叔子,余東升.大學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4][美]戴維·米勒,鄧正來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5]瞿磊.論寬容與現代民主的價值關聯[OL].中國民商法律網,2009,6(16).
[6]Anna Elisabeth Galeotti. Toleration as Re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樂黛云.元文化發展中的兩種危險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貢獻[N].文藝報,2001,8,28.
[8]睦依凡.大學如何培養創新人才[N].新華文摘,2007,4.
[9]鐘秉林.建設創新文化,造就創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0]裴娣娜.多元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幾點思孝[J].教育發展研究,2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