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聽記習慣無意識能力的培養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 胡 艷
發布時間:2012-05-25 15:56: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音樂節奏的培養是聽覺訓練及音樂感覺培養的重要方面,本文針對音樂實踐及學習音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節奏概念的分析及節奏聽記的有意識培養,將節奏在聽記過程中表象、意象、形象貫通與運用,逐步使學習者形成節奏聽記的習慣無意識能力。
[關鍵詞] 節奏 有意識培養 習慣無意識
關于節奏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時間在音樂中的表現形式是通過特定的節拍以多樣性的節奏變化和發展來描述社會或自然景觀進行,隨著音樂的發展,地域文化的進步,不同民族文化對音樂諸元素的沖擊,新的節奏語匯不斷出現,更加拓寬了節奏的表現領域。
節奏是一種客觀的物理現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速度運動的,所有運動著的事物都具有節奏:如:四季交替、呼吸、心跳、萬物的蒙生與衰落等等,無不體現出節奏的規律,音樂節奏的形成就是從這些豐富的生活節奏素材中提煉出來,并經過藝術化處理的音樂形式的表現。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它在音樂中具有特殊的魅力,節奏能表達豐富的情感,不同的節奏形態可表達不同的音樂風格、情感、內容。這一切都源于節奏的多樣性、多變性,這也正是音樂節奏的魅力所在。
音樂節奏是音樂進行中體現音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的律動表現形式,是音樂發展的動力。構成音樂的主導因素是旋律,旋律是不能脫離節奏的,而節奏脫離旋律則可以作為獨立的音樂形式存在。如:打擊樂作品《老虎磨牙》、《鴨子拌嘴》等,民間的藝術形式:安塞腰鼓、鑼鼓等,這些都說明節奏是音樂的獨立要素,是旋律發展的表現形式。節奏對于聽眾的傳播與感染力較其他音樂元素更為有力和直接,強烈的節奏表現力可以從情緒上感染那些完全聽不懂旋律的人。
在音樂聽覺訓練中許多的困難與錯誤都與音樂中的節奏有關,音樂在發展,節奏語匯也在日益豐富,復雜節奏不斷出現,都給節奏聽記訓練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運用科學的音樂心理學和思維方式有效地感知節奏、理解節奏、運用節奏,使學習者逐步形成對節奏的習慣無意識能力,是我們在教學研究中需探究的問題。在從事音樂活動的群體中,大多數都是從小開始接受音樂技能訓練的,長期的訓練過程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音樂聽覺,但由于少兒階段的心理與思維發展、感性多于理性局限,學習者對音高的反應能力要高與節奏的反應能力,特別是對節奏律動與名稱對應的能力、節奏的聽覺感應與音值整合的能力、聲響與圖像對應的能力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音樂節奏的聽記能力困難重重。因此,節奏聽記也就成為聽覺訓練中最為重要的訓練內容之一。
習慣無意識思維在音樂實踐中的作用
無意識這種心理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18世紀初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萊布尼茲正式提出“無意識”這一概念,后經18世紀后期法國哲學家、生理學家卡巴尼斯、19世紀費希納等、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30年代的巴甫洛夫發展完善,最終弗洛伊德從波恩海姆的催眠術試驗中(1889年)發現精神病患者表現出的無意識心理狀態以后,建立了無意識心理學體系。無意識就是主體沒有意識到的不知不覺的自然的一種潛在的心理活動。[1]習慣無意識是指在意識的驅使和指導下,對于某種心理或動作嚴格的規范和反復練習,最終達到高度熟練、高度自動化的無意識的表現狀態。[2]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習慣無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習慣無意識的音樂實踐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任何一種完美的藝術實踐都必須使技巧經過長期的運用自如地盤踞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習慣無意識思維定勢及思維習慣,如:演奏家的雙手在演奏時都會不加思索地熟練地觸及樂器的各個部位,演奏時他們不會考慮是什么音、什么節奏,他們所考慮的是樂曲的情感內容,而手指就是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表現出來。不同行業、不同學科都有各自的習慣定勢,不同的思維習慣于定勢,對于事物的看法和層面都各有不同。在節奏訓練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定勢尤為重要。
有意識識記是習慣無意識培養的前提
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要以有意識的培養為前提,沒有有意識的培養就無法建立習慣無意識,有意識培養是主導。音樂實踐過程中的習慣無意識,也是要在有意識的指導下強制的、多年的磨煉中培養起來,音樂節奏的培養也是如此,在其過程中我們要遵循科學地、有效地識記方法和思維方法,有效把握有意識培養,持之以恒、由淺入深是學習節奏聽記的關鍵環節。
1.節奏信息的分類
曹理在《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一書中指出:“學習者在一個音樂學習情景中,各種感官接受刺激作用好比輸入,通過感官轉換成一定的神經傳遞信息,這些神經信息又經過神經系統的轉換,使之能儲存和被回憶起來,這種被會議起來的信息又再次被轉換成另一類神經傳遞信息,這種轉換的結果就是創作、表演、鑒賞等音樂時間活動,也就是輸出。”[3]音樂節奏訓練是音樂學習的一部分,它的認知過程是與之相同的。學習者在節奏感官刺激下形成的各種節奏信息,在提取時要想做到準確快捷,就必須建立節奏信息分類與框架。當刺激輸入進神經系統的中樞部位時,這些刺激要經過一個復雜的編碼過程。在編碼過程中對復雜的信息要有分類和框架感,這樣我們就可以有限的記憶空間儲存更多的信息,便于我們在思維過程中提取。信息編碼的方式對以后提取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響,如果我們知覺有誤、分類特征不清或形成的記憶痕跡與客觀事物相差很遠,那么,我們在提取信息時就會非常困難。譬如,頭腦中的信息類似于圖書館里的藏書,如果圖書堆放的毫無秩序,新書又源源不斷地加進來,這樣,要尋找某類藏書,要一本一本的查閱。如果藏書按分類放置,我們就垂手可得了。所以,引導學習者注重信息分類及編碼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如常用節奏語匯中的分類:均分類、合拍類、附點類、切分類,復雜節奏語匯是在常用語匯的基礎上運用連線、休止的方式變化產生的,因此分為連線類、休止類。建立有序的框架,在有序的信息框架中完成認知過程。建立起節奏信息框架不僅能加快學生的習者的認知進程,使其思路清晰的同時,也容易發現學習者判斷誤差的癥結,便于糾錯,解決問題。
2.建立節拍的框架感
傳統音樂中的節奏首先是以均勻脈動為基礎的,所謂均勻脈動就是音樂中的節奏組合按照某種強弱交替的規律——節拍來劃分的。節拍是節奏的載體,不要將節拍看作單純的強弱關系,節拍是我們體驗各種節奏特點的參照體系。只有建立了各種節拍的律動狀態、使自己的運動狀態與節拍同步,才能更好地感知節奏的律動。各種節拍都有其律動的感覺與特點,偶數節拍平衡、有穩定感,奇數節拍則不穩定、具有動力感。建立良好的節拍感會使我們更好的分析、理解、把握節奏,與此同時,還要提示學習者注意體會小節線帶給我們的跨越感與障礙感,甚至拍子與拍子間的跨越感,這些能力的形成對于準確地感知復雜節奏有很大的幫助。
3.節奏語匯的整體識別與律動感的培養
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認識的層面、切入點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節奏語言學習中,我們也要遵循語言學習的共性,都要歷經簡單的聽、說、寫,字、詞、句、篇的過程,從每個音的時值準確到簡單的組合,從局部到整體律動的把握,這一過程中包含了從感覺——表象——意象——形象的心理過程,感覺最為準確的節奏語匯、節奏律動,形成感性認識階段的最高級——表象,以表象作為材料進而形成思維結果——意象,通過書寫形成形象。我國著名畫家鄭板橋在《題畫·竹》中說到分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三個過程,“眼中有竹”實際上就是通過感覺、知覺在頭腦中的留下的表象,“胸中有竹”就是在腦中構思成熟的意象,“手中有竹”則是將意象物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先生畫竹的感受就是節奏聽記心理反映的全過程,做到聽中有看、看中有聽。節奏的聽覺感知、整理、形成圖像這一過程要做到高度的自動化,每一環節都要暢通無阻。音樂節奏來源于人類語言的高低長短、陰陽頓挫、音樂節奏來源于生命運動,與人們的身心有著密切的關系,對音樂節奏我們應該用身心去感覺、去體驗。節奏是聽不出來的,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體驗到音樂節奏的韻律所在。達克羅茲認為“沒有身體對節奏的感覺,就不可能感知音樂的節奏”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我們稍作留意,就會看到演奏家們在表演中時而微微前傾、時而半蹲等,每一個動作都是一種止不住的運動,是他們用身體投入到對節奏的感受,形成對音樂節奏韻律的完美表達。不同的節奏在反映出不同的運動內容的同時,也會帶給人們身心及情緒的不同放映。例如:慢速均勻的節奏給人沉靜、寧靜的感受、快速的切分讓人感到不安。后十六、前十六節奏給人興奮的情緒。不同的節奏也都有各自的表現區域。音值大的節奏表現穩健、沉重、哀傷的情緒、音值小的節奏表現快樂、跳躍、急促、熱烈的情緒、節奏帶給人們的不同情緒、情感、節奏律動起著決定性作用。節奏律動可喚起我們身體上的各種反映,因此,掌握音樂節奏,必須全身心的去感受節奏律動,從音樂節奏律動帶給我們身心的感受去認知節奏。
4.節奏速記
在節奏聽記中,節奏的速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速記是節奏聽記過程中的聽覺感知、信息整理的最后階段,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將記憶中最清晰的信息記錄下來,是音樂聽記中最為重要的能力,是音樂聲響轉化為圖像的手段,是對大腦信息記憶的圖像再現。記憶就伴隨著遺忘,特別在聽寫較長的音樂材料過程中,首尾印象深刻,中間部分記憶難度較大。這是因為中間部分受到了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者的不良影響。聽記中,我們的聽覺所接收到的聲響的刺激,大腦會迅速轉換為該信息的短時記憶,因此,速記的手段就是將轉眼即逝的聲響迅速的記錄下來,使聽覺始終能以最敏銳的狀態接受新的信息。
節奏習慣無意識的形成
節奏聽記習慣無意識的形成是在長期的有意識訓練、培養下形成的。任何一種習慣的形成,都需要很長時期艱苦磨煉的歷程。學習者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在訓練過程中要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即便如此,仍會產生力不從心、反應遲鈍、對節奏不熟練的現象,因此,要正視困難和失敗。經過多年的學習、矢志訓練,將音樂節奏的聽記達到敏銳、準確、得心應手,形成節奏聽記思維的定勢,才有可能進入習慣無意識的自由王國。
參考文獻:
[1]呂景運, 朱豐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0,第二版.
[2]林華著.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0,第一版.
[3]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第一版.
[4]陳雅先著.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5,第一版.
[5]斯蒂芬.戴維斯著,宋瑾,柯楊等譯著.音樂的意義與表現[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4,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