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教學中地方文化的導入——以陜西科技大學為例的研究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 張 慨
發布時間:2012-05-25 19:04: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以陜西地方文化在陜西高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導入學習為案例,提出地方文化課程體系構建是教學的基礎,教學實施過程中對地方文化視覺符號的提煉與設計訓練的有效結合,以“地方”為主題的案例教學,共同使學生掌握了地方文化特征設計表現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 設計教學 地方文化 導入 陜西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2011年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1BY67)。
全球化時代帶來的地方文化的消解之快所引發的憂慮,已經被提升到捍衛民族尊嚴的層面。在各種以“搶救”為內涵的傳承路徑中,設計以其符號重構的形式扮演著視覺意義上的重要角色。在設計教學中對地方文化的導入,即提供了一種重構并傳承地方文化的長遠路徑。
地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
地方文化是指那些在地方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賦予地方的文化意義。地方所指空間范圍可大可小,大至文化區如巴蜀文化區、楚文化區、齊魯文化區等等,小至一鄉一鎮一村。而地域在通常意義上指較大范圍的空間,多指省級以上的地理單元。在教學中導入地方文化的概念,其空間尺度指向的伸縮性,可使學生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針對不同空間文化均可掌握基本設計思路。
鑒于以上界定,在教學設計中,首先以某一地方空間文化體系構建為整體教學的案例,重在講授文化內容的同時,傳授地方文化的概念及其空間意義。
將地方文化引入設計教學首先要構建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從學科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層面予以體現。陜西科技大學地處陜西,地方空間體驗、獲取信息的便利,以及文化資源豐厚,為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優越條件。
在學科基礎課層面開設“民俗文化”、“陜西文化及產業”等課程,從宏觀視角講授陜西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產業現狀和趨勢,給學生提供地方文化的基礎、概念、內容、空間和現實意義的學習。在專業選修課中,根據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開設“民間美術”、“地方旅游工藝品設計”等課程,以服務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從微觀視角開展針對性課程講授和實踐。著重使學生體會產品的“泛地域化”特征,在以地方體驗為主要目標的文化營銷中的劣勢,以及設計的責任。這一層面的課程體系既包括理論教學,也涵蓋實踐內容。在實踐課程體系中,著力突出畢業設計環節的教學,設計一批滿足地方文化產業需求,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的設計選題,在真題環境中進行設計實踐。
對地方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除了課程體系的教學之外,最直觀、感受最深的莫過于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選取合適的教學參觀和實習基地成為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以陜西省內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館為主體,以民間藝術原生態基地考察為拓展,以歷史文化古跡為提升,建設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漢陽陵博物院、鳳翔六營泥塑村、陳爐鎮耀州窯生產基地、安塞民間藝術館、醴泉民俗村、戶縣農民畫創作基地等教學考察基地,學生得以切身感受和了解地方文化內涵和精神,采集設計符號素材,為設計實踐奠定基礎。
以基礎、方向和實踐構建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地方文化學習和視覺符號重構的設計教學體系之一的基礎。
教學實施過程中地方文化視覺符號提煉與設計訓練
教學實施過程是指在課程體系構建基礎上,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共同實踐。其中包括課程的地方文化內容,以及教學設計中對地方視覺形象的符號化提煉。
毋庸置疑,地方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是視覺符號提煉的基礎。就陜西而言,關中地區為十三朝古都所在,都城文化和知識分子山水(田園)隱逸心態,以及宗教藝術的傳播與興盛,共同構成了關中的文化意象。陜北地區民間藝術原生態的留存豐厚。陜南地區與巴蜀文化、楚文化交匯,文化雜交現象突出。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教師講授陜西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征,對陜西地方視覺造型形象加以歸納和總結,提煉視覺符號,從不同專業設計角度予以體現。如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對陜西不同地方裝飾元素的象征表達予以匯總,或從造型、材質、色彩,或從象征寓意予以提煉和再創造,在設計表現中通過對文化因子中可視性表達的“直接使用”、“夸張變形”、“移花接木”、“多元重構”,傳授地方文化的視覺設計表現。在設計基礎課課程教學中,以陜西文化景觀,如兵馬俑、大雁塔、古城墻、壺口瀑布、民間美術、寶塔山、灞橋柳、終南文化、定軍山等文化空間為主題,將其充實到圖案構成、立體構成的訓練中,加強構成藝術與地方景觀造型藝術的結合,通過訓練抽象出完整獨立的造型。在包裝設計教學中,地方文化產品的豐富資源,以旅游商品、紀念品、食品營銷為目標,都成為包裝設計的案例。此類教學過程,注重地方藝術技法表現的創新開發和利用,有意識引導學生在設計中體現陜西地方的文化特征和審美表達。
在課外教學體系中,具有地方特征的產品設計成為設計展覽和創業活動的主體內容。在陜西科技大學每年一度的“設計藝術展”上,以陜西鳳翔泥塑和馬勺臉譜為主要開發對象的設計,展示了學生對傳統藝術符號性的把握,新材料被使用,或者在原有材質上進行新色調使用,如將原有的鮮艷色調更換為以黑白為基調符合城市人群審美習慣的雅致色調,將原有粗獷風格的臉譜圖案更換為插畫、油畫、人物等其他繪畫形式的圖案,將原有圖案使用在瓷器圓盤等新的基質上,都別有一番新的意味。創新設計和地方主題激發了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對創新設計的熱情。一些學生開始思考以自己的家鄉為主題的地方性設計,如貴州學生對地方蠟染工藝的興趣,帶來了一系列與傳統有別的圖案設計,或者將其在其他類型的藝術產品設計中使用。四川、湖南學生對地方儺戲面具給予了關注和熱情。
以地方文化產業為主題的案例教學實踐
案例教學是地方文化符號提煉和設計呈現的具體操作,具有市場性、設計性、傳播性和文化性特征,是對地方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也是對學生地方文化學習之后服務文化產業能力的綜合性訓練。
案例教學一般在這樣幾個層面開展:一是具體課程中的圍繞地方文化表達的案例教學,如景觀設計對陜西不同地方自然環境的認知和設計體現、平面設計中對文化符號的提煉、包裝設計對地方傳統的藝術表現、動畫設計對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等。二是畢業設計環節的完整性設計實踐,通常以“地方”為主題,結合本土設計市場的需求,不同專業方向共同為其進行一系列設計:如以陜南地區的漢中為主題,平面設計專業為其進行地方城市形象設計與推廣宣傳策劃。景觀設計專業則在漢中城市景觀規劃、旅游景區開發設計等領域尋找諸多個案設計課題。包裝設計專業圍繞地方特色產品開展系列包裝設計。動畫專業學生則對漢中地方名人、文化傳統、地方景觀等進行形象塑造,通過編寫劇本、人物形象塑造、提煉文化精神等呈現地方形象。三是以指導教師承擔研究課題為中心開展的設計實踐。如承擔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漢陽陵景觀設計”、“陜西漢唐文化符號的設計與運用”、“陜西重大景觀規劃與人文精神”的探討等“實戰”課題,使學生在綜合性設計訓練中,傳遞自己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藝術表達。
各專業學生組建團隊,在一個主題下,運用不同的專業設計手段,通過再現的方式,對地方文化中的形狀、色彩、材質等予以模仿,或對其進行截取和轉換,以其相似性傳遞對地方的理解。這種以地方為主題的設計訓練帶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指導“陜西旅游紀念品開發”、“綏德石獅子包裝設計”等畢業設計時,要求學生認識到地方旅游產品設計在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同時所體現出的原始、樸素、環保等特征,是消費者喜愛的重要條件。設計不僅要關注地方的昨天,也要關注地方的今天。
課程體系的建設、設計符號的提煉以及具體的案例教學,貫穿的主旨是使學生掌握地方文化特征設計表現的方法和路徑。本文以陜西科技大學設計教學實施為例的討論和教學實踐,既是教學實踐的總結,也是理論上的提升,力求為各地文化產業服務提供培養設計人才的有效模式。
參考文獻:
[1]常曉京.陜西旅游工藝品開發初探[J].社會科學家,2006,9.
[2]詹秦川.從鳳翔泥塑看視覺藝術風格的地域傳承[J].電影評介,2009,18.
[3]張慨.設計視野下的陜西旅游工藝品開發[J].唐都學刊,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