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外語教師職后培訓工作問題及對策
作者: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馬紅英
發布時間:2012-05-25 19:01: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本文在論述外語教師職后培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 陜西民辦本科院校 外語教師 職后培訓 問題及對策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1年度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文社科專項),項目編號:11JK0309,此論文為項目系列成果之一。
外語教師職后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自從20世紀60年代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思想之后,終身教育觀念在我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已深入人心。不斷變化的世界,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迫使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而作為教師,知識的傳播者,更加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自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確認和鼓勵教師專業以來,人類知識歷經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教育內容越發變得博大精深,教學方法更是與時更新,教育目標也已日趨準確和精化,因而教師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敖處熓且环N專業”的觀念也已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而教師的職后培訓則被視為促進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重要途徑。參加職后培訓是教師職業生涯的構成要素。在當今知識爆炸、迅速變化的社會中,教師如果不積極接受在職培訓,滿足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則勢必要遭受被淘汰的命運。職后培訓會使教師滿足時代趨勢和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使教師能夠在學習的社會中,順應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更能使自己有效規劃職業生涯的發展,促進專業的成長,繼而實現其教育理想。職后培訓是教師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教師投入到學習的環境中,接受培訓,不斷地充實新知識,發展前瞻性的觀念,不僅對于促進其本身專業的發展大有裨益,而且也使教師在其人生道路上真正實現了自我。因此大學外語教師要不斷地通過職后培訓更新自己的詞匯,緊跟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外語教師職后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外語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太少,培訓內容單一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外語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不是很多,即使連必需的崗前培訓仍有36.5%的被調查者沒有參加過。攻讀學位、研究生課程班屬于學歷補償性培訓,這是提高在職教師學歷的辦法,一般都是由教師自己出資。像短期研討班、學術會議、外語專業培訓、骨干教師進修班、教育技術培訓、出國考察等發展性培訓參加的教師不是很多,比例最高的僅占被調查者的26.9%。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最為重要的外語專業培訓、出國考察等培訓參加的教師僅分別占被調查者的5.8%、1%。
2.參加培訓的時間太短
表2
表2是對參加過培訓的教師培訓時間長短的調查,從上述結果看來,大部分參加過培訓的教師接受培訓的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下,培訓時間在一年以上的教師應該是參加攻讀學位或研究生課程班的培訓。僅有12.5%的被調查參加培訓的時間累計達到三個月至一年之間。因此參加培訓的教師累計培訓的時間太短。
3.培訓效果不明顯
表3
表3是對參加過培訓的教師關于參加這些培訓所得收益的調查。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參加這些培訓的收益并不是很明顯。有11.5%的參加過培訓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任何收益,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參加培訓者態度不認真;另一種是培訓教師水平不高,培訓的內容陳舊。但筆者認為但凡去參加培訓的教師都是經過領導認真篩選的,而且參加者也應該是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所以沒收益的責任不應該在參加培訓者而應該是培訓教師及培訓內容或培訓方法的問題。
4.培訓中遇到太多客觀問題
被調查者在接受培訓中遇到的問題比較多,所占被調查者的比例依次從高到低為:學校不夠重視、培訓經費短缺(39.4%);工作任務重沒時間進修(33.7%);會影響收入(18.3%);圖書資料缺乏(16.3%);指導教師的水平比想象的差、培訓方式不當、家庭負擔重(12.5%);教學或研討的內容陳舊(9.6%);沒有合適的接收學校(8.7%);會影響職稱評定(7.7%);后勤服務差、沒有對口的專業(5.8%);日常管理不到位(3.8%);其他問題(7.7%)。
關于解決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外語教師
職后培訓工作中問題的對策
1.加強領導和管理,統籌規劃、制訂嚴格的考核制度
外語教師職后培訓是優化外語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外語教育質量和學校辦學效益的基礎性工作。校領導要重視,并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從實際出發,為本校的外語教師制訂嚴格的培訓政策,確保每位長期任教于本校的教師都有機會參加培訓,并且要保證每位教師每五年累計培訓的時間在2個月以上。充足的培訓時間是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職前培養一般在學制中都有明確的學業年限規定,但職后培訓的時間卻具有不確定性。[1]陜西民辦本科院校要明確外語教師崗位職責,建立外語教師全員職后培訓體系,以適應各級教師崗位的要求,不斷提高各級教師全面的素質和水平。通過制定政策,明確各級教師職后培訓的指標要求,并對教師參加培訓的情況作出相應的考核,作為聘任的條件之一,對沒有經過相應培訓的教師不得聘任高一級職務。在具體實施方面,外語教師的職后培訓要與外語教師隊伍結構優化、學科建設、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相結合;要圍繞各級教師崗位的全面要求設置外語教師的各項培訓內容,采取多種培訓形式,由教師根據規定的指標要求和自身條件自主安排參加培訓,實行先培訓達標、后聘任上崗。
陜西民辦本科院校要根據本校每位外語教師的具體情況安排合適的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由調查得知,當前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大部分外語教師最希望和最必要參加的培訓是為期一年以上的全脫產的提高學位學歷層次的培訓。因此學校管理人員應該滿足安排外語教師提高學歷方面的培訓,如研究生班等。
教師職后培訓的管理工作是一項具體、細致、計劃性強的重要工作。加強高校教師職后培訓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是保證實現培訓工作目標的關鍵和前提,無論何種形式的培訓都必須有嚴格的考核制度。選派學校要重視對培訓教師的考核,接收進修教師的學校要加強管理。各級培訓中心要協助學校做好師資培訓的組織協調、檢查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職后培訓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實現培訓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2.探索創建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提高培訓效果
探索創建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適應各類外語教師的不同需求。首先可以充分挖掘校內教師資源、開展校本培訓。校本培訓就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師資培訓機構的指導與支持下,由學校發起與組織,以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為中心,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注重教師教、學、研的時空統一,有效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模式。[2]校本培訓包括反思性教學、以英語教研室為單位的“同事互助聽課”、陜西地區兄弟院校內的學術交流、計算機網絡培訓體系等。另外“校本學習”模式、可視化培訓模式、現代學徒制等都是既省錢又效果良好的培訓模式。
“校本學習”是以學校為本位,將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資源,真誠合作,資源共享,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學校要為外語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
可視化培訓模式的效果遠遠優于傳統培訓模式,更是符合當代教師特點的培訓模式。這種模式完全可以實現職后培訓的“四化”(培訓目標現代化、培訓體系多元化、培訓內容現代化和培訓方式個體化)。
現代學徒制,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結成對子,學習在學校組織中有效發揮作用所必需的知識技能。
3.多渠道籌集教師培訓經費
在種種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之下的教師在面對職后培訓壓力以及職后培訓籌資壓力時,難以應付自如。[3]據調查,目前陜西民辦本科院校39.4%的外語教師感覺培訓經費短缺,12.5%的感覺家庭負擔重,無力參加外語教師職后培訓。因此陜西民辦本科院校要以長遠的眼光逐步增加對外語師資培訓的投入,設立外語教師職后培訓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培訓工作。保證培訓經費到位,經費使用上力爭科學、合理,對不同培訓類別采取不同的經費投入辦法。結合本校外語師資培訓任務的具體情況,研究確定切合實際的經費投入比例,逐步建立學校和教師個人共同承擔培訓費用的機制。
參考文獻:
[1]翟向東,耿國彥.規范教師職后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4).
[2]張丹.高校英語教師職后培訓模式初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1).
[3]韓寶慶.關于我國教師職后培訓的幾個問題[J].教育探索,2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