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本主義學習觀重點研究如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本文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觀點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高專教育特點,對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的應用提出了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 人本主義 課程設計 應用

人本主義教學觀簡析

人本主義教學觀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崛起于本世紀50年代,它的主要理論思想起源于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與卡爾·羅杰斯(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學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由于提出了與被稱為心理學第一思潮(把人描述為本能與沖突的產物的精神分析學派)及心理學第二思潮(強調人與動物的基本相似性、強調學習是解釋人類行為的主要根據的行為主義學派)截然不同的觀點,而被稱為是心理學的第三思潮。其基本理論用之于教學理論領域而提出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視,成為當前西方教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派別。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重視學生的意愿、情感與需要;相信學生能夠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師生關系應該是真誠、接納、相互理解的;教學過程并無固定的結構或模式;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應該因材施教;教學評價方法應該多樣化。羅杰斯認為,“教學方法就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有適當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視教人勝過教書,極大地突出教學中的情感、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種以知情協調活動為主線,將情感作為教學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理論。

以羅杰斯的這種人本主義教學思想為主要的理論依據,本人在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中進行了嘗試,和傳統教學模式時的教學效果相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大為提高。

人本主義教學觀在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

各環節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入門課的設計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及正確的引導力

根據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五年多的實踐教學,認為高職第一節《VB程序設計》課程意義重大,上得成功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生今后學習程序設計的熱情和進行簡單程序設計的欲望,而且直接關系到本課程今后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課前應傾注心血,精心“策劃”,要有“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對《VB程序設計》課程產生一種“企盼心理”。另外,高職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并不陌生,但是,為什么要學習《VB程序設計》課程,學生并不很清楚。對學完這門課程后,自身能有什么變化,能獲得什么技能,學生則更為茫然。為了不使學生盲目地、被動地學習《VB程序設計》課程,第一節課就要有一種正確的引導力,讓學生了解學習《VB程序設計》課程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為此,筆者在入門課的教學中,注重講授、演示、學生練習的混合應用。并借助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對VB集成開發環境中的代碼進行解讀,展示VB程序設計的簡易型和可操作性。接著選用生活中常見的“紅綠燈”現象,進行編程,實現界面效果,然后再對第一次形成的界面效果進行修改,獲得變化后的“紅綠燈”效果,反復進行,讓學生了解《VB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習不是一種死記硬背、枯躁、乏味、令人厭倦的活動,而是一種生動活潑、容易理解、能體會到程序設計奧妙的活動,更讓學生了解《VB程序設計》課程的這種教學方法有別于其他的傳統教法,是一種形象直觀、引人入勝、有豐富審美情趣的活動。然后在課程將要結束時,布置一些例程序還可能發生的變化,留下懸念,讓學生在課后主動地去了解本門課程的體系,從而培養學生學習《VB程序設計》課程的持久興趣。

2.語言基礎課的設計富有可比性及實證性

對于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的語言基礎課的教學,可以運用類比的方法,提出程序設計課程實際上是研究人與計算機進行交流的語言工具,也可稱為計算機語言。它與漢語、藏語、英語等自然語言(或稱母語)有共同的地方:各有自己的一套標識體系和語法規則。對自己母語的學習,先從“模仿”中獲取最基本的語法概念,然后再按“字、詞、句、段、篇”的次序逐層掌握,最終達到靈活運用的境界。那么,比起其他的自然語言,計算機語言的標識體系和語法規則,則更為簡化。對基本語法的學習,完全可以借助學生所熟知的“字、詞、句、段、篇”去對應,如“字”對應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字符集”; “詞”對應程序設計語言的“變量和關鍵字”; “句”對應程序設計語言的“語句”; “段”對應程序設計語言的“過程”; “篇”對應程序設計語言的“工程或工程組”等等,即容易理解,又可以形象地反映出程序設計語言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區別只是:母語或其他自然語言的學習時間更長,交流環境更豐富而已。因此,引導學生可以按照自然語言的學習方法,以“模仿”作為最基本的學習方式,通過對已知例程序的局部進行調整、變化,實現新的功能;另外,對一些功能模塊的程序語句,如“加法器”、“選取最大/小數”、“排序”、“格式換行”等,可以采取“背誦”來掌握。

基本語句的設計富有新鮮感及探索性

程序設計課程,在剛接觸時覺得高深莫測,但當進入狀態之后,也是其樂無窮。入門課至少讓一部分的學生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基本語句的教學,則采用講授、分組學習結合課堂練習的方式,力圖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任務,讓他們對程序設計的新鮮感和探索性得以強化。例如:對for-next循環結構嵌套的教學,就先細講語句的結構和各個變量參數對循環的影響,讓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原理,再通過舉一反三的例程序,讓學生熟悉循環結構的同時思考其中參數對結果的影響。在課堂講授部分,以教材上的例1(如下圖4-1和圖4-4)為例,進行詳細分析。

通過表格形式的分析,讓學生很容易明白“內層循環控制行內列的變化,外層循環控制行與行之間的變化。”然后給學生又演示了與此相關的兩種變化(見圖4-2和圖4-5、圖4-3和圖4-6),

圖4-7 for-next循環結構嵌套學生完成效果圖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for-next循環結構嵌套的邏輯關系。然后把全班學生分成3-6組,小組合作完成對例程序的修改,嘗試產生其他的圖形效果。對完成較快的學生和小組當場給予表揚。學生完成的各種圖形效果如圖4-7。

最后在作業的布置上,設置等級式的題目讓學生選擇,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將作業標準答案(源代碼)和學生的優秀作業放入群內供學生交流和參考。

《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性非常強,在源程序代碼的編寫實踐中,要從多方面變化寫法,比如循環變量的終值為5和為6的效果會有什么不同,為常數和為含有變量的表達式對最后的結果會有什么影響等等,這樣便于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程序內在的邏輯性。通過這種混合式的組織課堂教學,使活動的安排更細致,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促進也更充分。教師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導和指導作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自主性和差異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尊重。

數組和過程的設計富有綜合性、比較性及全局性

《VB程序設計》課程數組和過程部分的內容信息量大,綜合性高,與選擇、循環結構的結合緊密,邏輯性強。在采用講授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時,本人從實例入手,先實際后理論,積極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在豐富的實例中通過比較,歸納總結數組和過程應用中的邏輯性、作用域和生存期,然后結合上機操作,理論聯系實例,有針對性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

復習課的設計要富有綜合性、針對性及新穎性

各個階段的復習課都非常重要,它是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鞏固所學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復習課的這種鞏固雙基、培養能力的作用又容易被忽視,把復習課只看作是普通的習題處理課。這樣,不僅不能發揮良好的復習效果,而且常常使復習課變成一種枯燥乏味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改革這種復習方法,精心設計、避免雷同,使每節復習課不僅具有綜合性、針對性,而且富有新穎性,從而不斷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另外,在高職《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整個教學中,對學生好的言行,要及時給予肯定的回應;對不好的言行,也要及時否定。但要掌握“肯定回應”要遠遠大于“否定回應”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太君等.Visual Basic程序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戴士弘.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