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心病傳給孩子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安秀萍
發布時間:2012-05-09 17:56: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離婚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父母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和權力,但是,如果在惡劣的婚姻關系里或者離異后,將自己婚姻失敗的陰影強加給孩子,那么孩子將成為父母婚姻不幸的犧牲品。本人接觸了一些前來求助的離異家庭或者父母感情危機的孩子,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各自特殊的心理體驗,如何打開孩子的“心結”,一直是我非常關注的問題,本文列舉了兩個不同的案例,讓我們共同探討經歷了不美滿婚姻的父母最終給了孩子什么樣的心理成長環境,是怎樣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希望文中案例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迪。
案例一:母親的咒罵讓我想趕快離開家
蘇某,女。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學五年級時離婚,她一直跟著母親和外婆生活。她是在外婆和母親咒罵親生父親的聲音中長大的,到了高中之所以堅決要求住校,就是為了躲避每天放學回家的咒罵聲。她的父親自離婚后就去外地工作了,母親堅決不讓她跟父親聯系,但她一直偷偷保持聯系。在她父母剛離婚的時候,她也隨著她的外婆和母親恨過父親,覺得是父親對不起母親,隨著她慢慢懂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以后,在她看來,任何一個男人都不可能容忍像她母親一樣的女人,更別說和她生活一輩子。父親從不在她跟前說母親和外婆的是非,還時常勸說她好好和她們相處。母親在她婚姻破裂以后的各種反應都讓她感覺很壓抑,每次母親談到父親時的那種歇斯底里式的行為都讓她心驚膽戰,她覺得外婆和母親在性格和為人處事上有問題,她父親的外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她無力改變母親的言行,現在就想趕緊上大學,趕快獨立,遠離母親“怨夫”式的生活圈。
案例二:幸福的家庭原來只是表面現象
陳某,女。暑假的一個晚上,我接到了她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她的哭泣聲,她支支吾吾地說她特別難過,這種狀況她不知道找誰,跟誰說,原來是她確認母親有外遇了。因為她考上大學了,全家人都特別高興,母親請了兩個月假在家陪她,父親工作忙,只能抽空跟她們母女在一起。她剛開始發現母親有些電話故意躲開她,而后發現母親老背著她聊QQ。當她偷看了母親的手機短信和QQ聊天記錄的時候,她感覺母親有外遇了,但她還是不死心,她覺得自己家庭挺幸福的,父母只是相處的時間少而已,母親不應該有外遇。她晚上跟蹤了母親后,斷定母親有外遇,她越想越難過,不知如何面對母親,面對父親,她有一種被欺騙、被遺棄的感覺,她設想了種種去殺害與她母親在一起的那個男人的方式,她感覺自己像掉進黑洞一樣看不到自己那個幸福的家。
案例后的思考
1.離異家庭里,為什么離異雙方不給孩子一個思考判斷的世界?在家庭生活里,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判斷。作為感情出現問題、或者已經離異的父母,為什么在孩子身上往往要強加很多自己對對方的不滿以及家庭破裂事件的判斷和理解,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壓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父母的感情是如何破裂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從心底認可父母離異的事實,我們的孩子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有自己見解,但是,離異父母為了爭得孩子對自己的支持和理解,往往用語言向孩子進行著信息滲透和思考剝奪,殊不知,孩子不僅要承受父母給他們帶來的不健全家庭的事實,而且要承受父母的思考剝奪,陷入矛盾痛苦之中。對于年齡小或者辨別能力還很弱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訴說將會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心靈,孩子會與將要跟他們一起生活的、感覺受害者站在同一戰線上去對抗另一方父母,但對于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來說,過多的干涉、思維強制、行為限制,只能讓孩子陷入矛盾之中,或者適得其反的讓孩子站在了另一方的立場上,比如案例中的蘇某,即使她的母親無時無刻不在對她進行“憎父”教育,但她心里只認可自己的父親,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抑和痛苦,她想要走向獨立的理由只是為了逃避母親的責難和控制。
2.離異家庭里,為什么離異雙方不能給孩子一個心理獨自成長的世界?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有它各個階段的發展和狀態,也就有它自身的心理歷程和成長規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長感受。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在我們的離異家庭里,往往在孩子身上會折射出更多的心理問題,更多的品行問題,當我們追根溯源時,會發現是離異雙方的言行干涉了孩子心理獨自成長的機會,進而影響了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離異雙方常常用自己婚姻的失敗作為反面教材試圖來教導孩子,阻止孩子在生活上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把他們能設想到的問題全部羅列出來,想快速的促進孩子的感情進展,讓孩子以成年人的心理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恰恰是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將孩子推入心理障礙的深宅大院,更有可能造成孩子人格方面的缺陷。
3.感情危機的父母,為什么不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心理世界?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夫妻雙方的感情出軌,在夫妻矛盾難以調和,不能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時,作為父母,是否可以提前給予一定的暗示或者逐步將實情告知孩子,讓孩子在一個和諧的心理世界里接受事實?外國學者霍滋曼與他的同事通過觀察離異家庭兒童面對父母分離而產生的精神變化,把這一變化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否認階段、憤怒階段、爭執階段、沮喪階段?;糇搪岢龅倪@四個階段是在父母發生激烈沖突至離異的這段時間里,兒童思想態度的變化過程,這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育指導是有幫助的。比如陳某,她已具備了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母親的掩飾卻讓她倍受傷害,進而使得她猜疑、迷茫、心態異常,最后被自己強烈的憤怒情緒和報復心理擊垮。
4.當談及校園生活時,我們腦子里總會浮想起各種鮮活的校園場景、積極樂觀、青春飛揚的年輕身影,而那些心靈受傷的孩子們猶如隱藏在角落里的孤寂者一樣難以展現。接觸過幾個心理問題嚴重孩子的離異家長,談到他們平時教育方式方法時,他們淚流滿面、痛苦后悔,都能非常積極地認識到是自己婚姻的失敗導致自己語言行為失常,進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向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孩子的心理能量無法抗衡于父母的強大勢力,只能選擇忍受,而在各種復雜情緒化解不了的情況下,只能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潰的深淵。在我們婚姻不美滿的時候,在我們的言行會傷害孩子的時候,嘴下留情、手下留情,是我們應該做的,不要讓孩子在反抗父母婚姻的不幸中走向精神崩潰的境地。
美滿穩定的家庭對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當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給孩子和睦健全的家庭時,是否可以在內心度量一下,孩子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長軌跡,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強硬地塞給孩子,將自己的心病傳給孩子。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但最起碼能做到的應該是放開病態的掌控之手,拿走長滿刺頭的絆腳石,讓孩子自己去摸索、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總結,讓孩子獨立去走他該走的路,即便會滿身是傷,也是他應該承受的生命之重,是他該有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