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逐漸被打破。大批農村青年離開家鄉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城市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隨之形成了規模不小的農民工子女群體。筆者通過對所在地區城鎮義務教育學校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底,在筆者所在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有1300多人,占本地區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25%左右。由于農民工家庭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經濟投入、時間投入和精力投入方面相對貧乏,過激的管教方式、父母相對落后的文化程度等因素使得家庭無法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多數農民工子女都出現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自卑、孤僻、任性、偏激、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如何解決這些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筆者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平等相處,構建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

農民工子女進入學校后,有些學校會給這些學生貼上“外地生、農民工子弟子女、借讀生”等人為的標簽,這無形中為這些孩子營造了“不平等”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農民工子女容易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視甚至是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同學當面或是背后的議論,會給農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就需要學校端正態度,改變“不平等”的校風,構建平等、民主、信任、和諧的校園環境,形成融洽的教學氛圍。相信師生共同的愛能逐步消除農民工子女在入學時的焦慮情緒和自卑感,以開朗、合群、樂學的精神狀態投入到集體生活中來,獲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二、加強人際融合,促進心理和諧發展

人際融合主要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長之間的有效接納和彼此認同。農民工子女來自不同的地區,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都存在差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來正確引導他們,幫助他們磨練意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調整他們種種的不滿情緒。安排本地學生與農民工子女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朋友式的交流、關懷,通過這種結對子活動,能隨時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還可以組織一些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如“說說我的家鄉”、“我是誰”、“師生之間”、“我愛新家園”、“我的情緒我做主”等,讓他們增進了解,盡快適應新環境。

三、實施激勵教育,維護心理健康發展

農民工子女生活不穩定,經常轉學,學習上存在著很多斷層,剛來城市跟不上城市學校的教學進度,同時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但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由此給農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學習焦慮,進而在心理上缺乏自信。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多角度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農民工子女的點滴進步都要予以肯定、表揚。如我校改革舊的三好生評比制度,建立每月一次的“向陽之花”、“向陽小能手”評價活動,使激勵機制系列化。班級設勞動最佳、進步最佳、體育最佳等的“十花”評比,有勞動實踐、科技制作、電腦操作、棋藝比賽等的“小能手評比”……不僅學校評,班級也評,如此多角度、大范圍的評選,基本上每一個農民工子女都能“榜上有名”。學校的宣傳櫥窗里有“向陽小能手”、“每月一星”等欄目,介紹學校個性發展突出的同學;班級里專門開辟了“露一手”、“你行我行他也行”等園地,或展出學生作品,或介紹學生的事跡……每一位農民工子女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一展才能的天地。這些點點滴滴的成功,幫他們逐步建立了自信心,并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有效地預防了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的發生。

四、在教學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行為矯正,讓農民工子女摒棄不良行為習慣,還要以德育為先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小學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人的各種習慣都在這一階段開始形成,心理可塑性很強。但也是心理危險期,各方面處于弱勢的農民工子女心理偏激、叛逆,極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尊重、理解和關愛農民工子女,經常與他們談心交流,培養他們自信、樂觀的性格,以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以上是筆者在學校教育領域對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些措施和建議。如何使農民工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項綜合而復雜的工程,單憑學校教育還遠遠不夠,這需要全社會從制度完善、政策落實和人文環境等方面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