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教學對話
作者:陜西省大荔縣雙泉初中 馬麗
發布時間:2012-05-09 18:07: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課堂教學中,究竟應該怎樣與學生進行對話呢?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是人與人之間在精神上的相遇。對話意味著民主和平等,意味著參與和互動,意味著尊重和信任,意味著敞開和接納,意味著溝通和理解,意味著創造和生成。走向對話,是課堂教學發展的趨勢。我在這里簡要地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一、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
沒有民主和平等,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必須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師生關系成為一種“你—我”關系。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來看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關注學生的關注,體驗學生的體驗,理解學生的理解,與學生平等交往。同時,教師還應當擺正位子,變課堂的統治者、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報告《學會生存》中所說的那樣:“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
二、營造互動的教學情境
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必須營造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當前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教師獨白。 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表演,學生觀看,教師問,學生答,兩者之間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無法喚起,學生學習的創造性無法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面向全班教學時不要向學生灌輸,不要對學生說教,盡量避免獨白,把時間用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上,在交流和溝通中完成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和幫助。2.引導學生參與。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對話的話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供學生參與的空間,保證學生參與的時間,引導學生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動手,從思維上、情感上、語言上、行動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教師相互作用。3.師生同頻共振。在學生與教師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互動實際上就是學生和教師在思維上、情感上、語言上、認識上的“共振”。作為教師,要為這種“共振”創造“同頻”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對話的話題必須是學生和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要求教師不僅從教師的角度而且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要求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同學生一起感悟和體驗、探究和發現。有了師生“同頻”,才會有師生“共振”、師生互動。
三、讓學生敢于與教師對話
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敢于與教師對話。這首先要求教師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消除畏懼感,消除顧慮,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大聲、大膽、大方地與教師對話;其次要求教師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少一些限制,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錯誤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另外要求教師多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如“你真肯動腦筋”“你想的辦法真是與眾不同”“說得太好了,連老師也沒有想到這一點”“你讀的書真多,知識真豐富”“你的思路很清晰,講得很有條理”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與教師對話的興趣。
四、讓學生善于與教師對話
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不僅要求學生敢于與教師對話,而且要求學生善于與教師對話。這需要教師在對話的情境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訓練:①引導學生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與教師對話;②引導學生圍繞話題與教師對話;③引導和訓練學生在與教師對話時學會傾聽,抓住要點;④引導和訓練學生在與教師對話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⑤引導和訓練學生在與教師對話時言簡意賅。
在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在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我們共同的困惑是: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老師越來越難當了。作為活生生的主體,他們的性格、表現、行為方式、心理特點又各不相同,這就注定了工作的難度。但我相信,只要能做到平等、尊重、信任,差異就會逐漸縮小的,課堂教學對話的魅力和影響也會彰顯的,一定能把學生引導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發展的路徑上來。
責任編輯 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