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起,我校開展了“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實驗研究,試圖以此為突破口,探索尋求一條切實有效的學校德育之路。

一、讀經典蔚然成風——多落實

從2007年開始至今,我校將課外閱讀指導作為校本課程正式編入學校課程表,編印了校本教材《話說黃橋》。學期初,由各年級分別制定課外閱讀指導計劃;學期中,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開展教學研討,進行閱讀指導實踐;學期末,進行學生課外閱讀評價。有了課外閱讀指導課,就有了閱讀時間、閱讀環境的保障,有了閱讀方法的有效引導,就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供了良好平臺。

二、千樹萬樹梨花開——多渠道

1.自主閱讀課。每天下午20分鐘的閱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學校教導處、教科室隨機抽查,保證學生自主閱讀時間。

2.閱讀指導課。學生在閱讀中會遇到不少困難,需要我們老師幫助指導,使他們能保持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益。通過閱讀指導課,教師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結合語言文字的內容和形式特點提示閱讀的門徑。

3.閱讀欣賞課。對一些文質兼美的文學精品,教師引導學生品讀體味,重在通過朗讀揣摩,體味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妙處,感悟其表現方式,積累優美語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其朗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4.好書推薦課。故事性強的作品,講一個有趣的情節;語言優美的作品,朗讀一段;知識豐富的作品,講一些前所未聞的知識;篇幅較長的作品,可以簡介全書內容,也可運用現代化媒體播放書中一段精彩場面的人物道白或敘述,或播映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中的一個場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樣,我們也定期邀請家長來校,為孩子們推薦他們讀過的好書,介紹他們的讀書經驗和體會,不斷引領孩子們健康閱讀,走向讀好書、好讀書的良性循環。

5.成果匯報課。讀書匯報課主要指在學生在課前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匯報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感受與收獲。學生通過討論、演講、朗誦、表演、講故事、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將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

6.網絡閱讀課。小學階段計算機課程的總學時是68節,我們三至六年級每周安排一節電腦課,共有150節。因此,我們要求每兩周拿出一節電腦課開設網絡閱讀課,主要任務有二:一是指導學生登錄“黃橋小學課外閱讀資源庫”網站閱讀;二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閱讀、搜集、整理信息。

三、緊扣文本巧切入——多思考

教師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德育內容,找準教材與現實的結合點,使教學與時俱進,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塑造學生的人格。

1.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蘇教版每一篇課文都折射出作者自強不息的人格品質,同時也映照出作者巨大的人格魅力,無不深深地震撼著每個讀者的心靈。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結合起來,從人性的角度上去深入挖掘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

2.以文導情,找準教材與現實的切合點。 所謂“以文導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蘊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對現實學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確的思想意識、情感志趣加以疏導利用,促成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現實,深入了解今天的學生,找準思想教育的切入點,抓住最佳時機對學生以文導情,讓學生更容易心悅誠服,收到良好效果。

3.培養興趣,采用靈活多樣的德育形式。要立足吟誦、使學生獲得美的熏陶和心靈的震撼。如《春望》中的杜甫,《示兒》中的陸游,對照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對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實踐

閱讀絕不是單一的讀書活動,閱讀綜合實踐課則是將課內與課外、讀與行有機結合的一種課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特定的問題,收集閱讀材料,并進行分析和總結,通過動手、動腦、合作等方式形成個人研究成果。這種研究性的課外閱讀指導課,讓閱讀成為一個立體的具有延續性的高效實踐活動。

例如,在開展“編寫黃橋名人小故事”的活動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丁文江、丁西林、王德寶等名人的事跡并在班級中交流,教師進而提出問題:“我們在黃橋的名人成長歷程中受到什么啟示?”在老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學生從不同的名人事跡中分析出了不同的答案。在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分析自己受到的啟示,在不知不覺中,家鄉名人的優秀品質被學生認可、接納,他們成為主動的自我教育者,創造的火花不時被點燃,主動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品德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