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型人才,以“德”為首,“智”次之,“體、美、勞”居后,核心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孔子《學而》有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當經濟快速增長,中國以綜合國力再一次屹立世界之林時,我們捫心自問:經濟的高速增長,有沒有泯滅人的誠信?

沒有。天宮一號即將飛天,我們年輕的副總設計師倒在了工作的崗位上。兩名90后新兵為救跳河輕生的婦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還有,無數剛畢業的大學生,告別城市的紅燈綠酒,來到了荒涼的西部,當村官,做支教……正義永遠是人民的呼聲,誠信永遠是人民的寶貴食糧。中小學開設了思想品德教育這門課程,就是讓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樹立是非觀、辨善惡、識美丑,做一個誠信、正直、敢當的人。初中政治課更要培養學生做一個誠信的人,共建和諧社會。

一、誠信,是做人之本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思想品德課教師卻不能簡單地認為:教書,就是教書本上的知識。新課改指出:教師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不是教科書的傳授者。思想品德教學從道德、法律、國情三個模塊編寫,構建了大量鮮活的案例,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遠遠不夠,生活中的熱點話題更容易引發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馬加爵事件,一個從農村出來,經受了苦難和挫折教育即將有美好前途的大學生,為什么會殘忍地殺害同室舍友?這些案例,總能引起學生激烈地爭論,探索如何做一個精神健康,人格健全的當代中學生。

誠信,與之對立的是虛偽。中學生面對著學習的壓力,家庭親情的缺失,有的會迷茫,無所適從,開始抽煙、酗酒,尋求一時的解脫,沉迷網絡、游戲,結交社會上的浪蕩青年,花天酒地,甚至沾染毒品。面對種種現象和青少年出現的問題,教育應該首先反思:我們做得夠不夠、好不好。數據顯示:中國14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就有4000多萬,他們只能從冰冷的電話里享受親情,從取款機里得到父慈母愛,回家后,他們厭煩爺爺、奶奶的嘮叨,而讓他們充滿誘惑的是社會這個大染缸。沉淪,從出走的那一天開始,虛偽,是進入社會學的第一課。當家庭這個教育的搖籃坍塌時,我們更應該教會學生誠信,它是做人之本。

二、誠信,生活的典范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有位母親,承諾孩子等她上街回來后,殺了豬給他燉豬蹄吃。母親回來后,看見孩子的父親正準備殺掉家里唯一的一頭豬,妻子吃驚地問道:不逢年不過節,為什么要殺豬呀?孩子父親回答說:在小孩子面前不能說謊的,說了就要做。雖然,在今天人的眼里,殺豬教育孩子誠信,實不可取,但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孩子面前,要用實際行動做表率,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初中政治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之一。教學中就應該用道德感化人,用法律約束人,用國情激勵人。身為教師,一言一行,莫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要教育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猶如古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自然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構建典范的生活空間,娛樂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意志。有利于培養青少年成為志向高遠、品德高尚的人。

三、誠信,創新的源泉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讓學生在校園里有創新活動,那么,他進入社會以后,就有可能只會做著抄襲或模仿的工作。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創新的動因。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有創造;沒有激情的課堂,就不會有創新。新穎的情境設問,典型的社會熱點話題,幽默風趣的教學藝術,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課堂教學,無不吸引著學生的眼球,激發著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學的條理性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思想品德教學,散而不亂,每一個大的專題下,會有幾個小專題;每一個小的專題下,就會有若干個知識點。教師就是要在不經意間,將這些知識體系串起來,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學有所獲。

當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在創新中取得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把誠信根植于學生心田。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為學生做著表率。我們構建的,必將是和諧的社會;我們培養的,必將是敢于擔當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