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我市開展了“陽光師訓”教學活動,我有幸上了一堂研討課,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體會,和同仁交流。

一、整體把握教材,落實教學目標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圍繞著“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安排了四篇課文:《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這四篇課文都是歌頌華夏子孫、海外赤子的愛國情懷。第二課《懷念母親》是國學大師季羨林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同時《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在學完《詹天佑》后知識、能力及情感得到訓練、儲備、渲染后的一個鞏固訓練篇目。前面的學習為后面的學習作準備,后面的學習是前面學習的深化和發展。

二、重視自讀自悟,突破文章重難點

學習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在讀中悟知,內化素質,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作者失去母親那種“終天之恨”,那份無法言語的愛和悔,從而突破文章重難點。

三、適度拓展,消除理解障礙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是因為季老“特別強調‘實事求是”的緣故。課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進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因此,展示給學生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我的母親》,以表現作者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

四、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系上下文,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雖然中間有短暫回歸,但畢竟時間短暫,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即使想報答養育之恩,也永無機會,因此心中覺得傷心難過:“我的愿望沒能實現。”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么,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接著轉入對祖國母親的思念,這部分讓學生抓住難理解的語句,如“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和思念的情感。

五、創設情境,升華情感

課前播放《母親》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母親的情感,喚醒了學生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在下一步課文學習中的感受,理解,體驗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課中走進作者的心,感受母親的等待和自己無盡的“恨”和“悔”。作者思母是要折射出他的思國,所以課的尾聲播放《我的中國心》,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同時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忠于祖國,升華了情感。

總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既要讀懂教材,又要吃透課標,既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又要貫徹語文的工具性,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讀中感悟,深化情感,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