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我在作文批閱中的點滴體會
作者:陜西省藍田縣李后中學 張艷
發布時間:2012-05-09 18:14: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問題提出
隨著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據了中學語文的半壁江山。它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語文成績的好壞。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令師生頭疼,對學生來說——作文難寫;對老師來說——作文難批。長期以來,在此種情緒的影響下,作文成了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阻礙交流的第三者,致使作文成績難以提高。其實筆者以為,師生不應該把作文當成孤立的個體,而應該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促進師生情感交流的陣地,唯有實現“教師——作文——學生”一體化,才能實現作文水平的提高,才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達到教師、學生、作文的有力整合。
二、理論及實踐
1.作文批改——寫法交流陣地。
比如有一次,為了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創新思維,我故意布置了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題——“春天”。其中有一個同學在自己的自批中寫道:“本文圍繞春天寫了幾處春天的景象,如春天的晴朗與溫暖,春天的生機勃勃,但又寫了春雨的凄涼與衰敗,似乎與要求不符,但這確實是我的所見所感。”而在互批中也這樣寫:“本文抓住春寫了不少的景象,語言很優美,讓人讀后仿佛跟隨作者也走進了那溫柔的綠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寫春的生機,文中卻出現了不少春的凄涼與衰敗,似乎給人以秋的感覺”。從學生的批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此次作文的寫作方法認識有誤差,竟以為寫春天的顏色必須是綠,生命必是旺盛的。于是我在批語中寫道:“其實,春天時寫雨景未嘗不可,關鍵是寫出春天景色的不同之處來。例如:春天中的綠是新綠,夏天中的綠是墨綠,而秋天中綠是黃綠,綠中泛出黃點。所以寫景作文的重點是把握住景物的特征,把看似相似的東西寫出與眾不同來”。如此一來,既糾正了學生批改中的失誤,又指導了寫作方法,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達到了師生在寫作認識中的交流與共識。
2.作文批改——思想交流陣地。
記得一次半命題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個同學寫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虛偽的可鄙”,內容是前不久為了迎接縣局領導來我校檢查常規教學時做的某些工作。文中對為迎接驗收老師精心備課,全校全面打掃衛生等突擊做法表現出了極大的厭惡,措辭相當激烈。他在自批中寫道:“本文抒發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很有一種一吐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慣學校的這種弄虛作假。”而在互批中這樣寫道: “本文取材于實際,但不能簡單地把一件事定為好或壞。”那次作文之后,我曾做過追蹤調查,發現那個學生的思想認識漸趨成熟,待人接物也較緩和了,學生在社會、學校中處事,往往能客觀、公正地觀察,能辯證思考某些現象。一次貼心的評語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誤入歧途,我頗感欣慰。
3.作文批改——情感交流的陣地。
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師向我反映說某位同學像有心事似的,一節課什么都沒聽進去,提問時一問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這答案竟讓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話題是“選擇”從文中顯示出她收到了男生的一張紙條,正不知該如何選擇。文筆極端細膩,心情異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沒下定決心,甚至還求助上天告訴她如何選擇。很顯然,這是初中生常見的早戀現象,這種事不談,學生思想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彎路;面談,又會引起學生心理的恐慌讓其無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進行了一次旁敲側擊的教育:“看的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正經歷著一次痛苦的煎熬,別的不說,單是一張紙條就已攪得她睡不著覺,聽不進課了。以后還能怎樣?要知早熟的果子雖然好看,卻是又酸又澀。我們是否應該幫她盡快走出青春的沼澤地?男女交往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個體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男女正常交往既有利于個體成長,又能增進對異性的了解,擴大交往范圍,發展同學之間的友誼,關鍵是正確對待”。下次作文再交上來時,我發現“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著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腳步也堅定了”,我心中的那塊石頭也落地了。如此一來,既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何樂而不為?
三、成果分析
運用作文批改建立師生互動平臺,可以促進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寫作水平,學生的個性健康成長,也給了學生一個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從而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