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新課改的基石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路井中學 樊永升
發布時間:2012-05-09 18:12: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案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特點,能有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推動教學過程的互動,尤其是問題探究的設計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全方位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在新課程改革中學案的制作顯得尤為重要。以下以高一物理《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為例談談學案的設計和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
(一)學案的設計: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屬于一堂習題課,習題課的目的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聯系實際生活會使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因此本節學案設計時的宗旨是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豐富學生情感觀和價值觀。溫州動車碰撞事件的引入既讓學生關注了社會,又巧妙地將動靜碰撞延伸到實際生活的動動碰撞。通過判斷是否超速和交警測量剎車痕跡增強安全防范意識。課堂討論使學生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學案的實際應用:
1.學案明確內容,預習知識
教師通過查閱資料研究學習目標完成學案制作后在課前一天發到學生手中,學生利用空余時間根據要求完成預習,在學習目標中將“了解、掌握、理解”變為“記住、注意、會運用”,例如記住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平均速度公式,注意減速時間,會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樣學生能參照學案要求明確預習要點,針對注意問題提前討論找出問題,使預習更具有針對性,將預習落至實處。
2.“三講三不講”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學家曾一通過心理調查研究表明,學生的集中力思維情感活躍度持續時間為15分鐘~20分鐘,這無疑指出了教師的講課時間應控制在15分鐘左右。學案的設計使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大部分知識,教師可進行“三講三不講”即講易混、易漏、易錯,不講學生已會的、能自學會的、講了也不會的,例如在本節課堂上僅僅講了速度——位移公式的使用條件和平均速度公式使用技巧,以及怎樣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節約了講課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3.創設問題增強互動,豐富情感觀和價值觀
事實表明學生上課不愿開口的原因是不會或知識不準。學案的設計使學生能提前預習或查閱資料,例如本節課需要根據兩個案例分析車禍產生原因及寫成標語宣傳,假如在平常課堂上學生只可能提出超速,超載和“寧停三分不搶一秒”之類的,但由于學案的提前發放,學生有備而來,所以在實際教學時學生不僅回答踴躍,而且思路開闊,不僅提出了醉駕、路滑、剎車性能壞等答案,標語更是標新立異“十次事故九次快,再加飲酒和超載”“超速超越了生命”“醉駕醉了反應時間,延長了剎車距離”等。通過兩個生活實例的計算使學生感受到作為司機如果超速將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時又讓學生扮演了交警勘查現場怎樣判斷是否超速。真實的感受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感,驕人的標語增強了自信心,言談中的宣傳豐富了情感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
4.解決了預設和生成的矛盾,便于引導探究
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出其不意的問題常使學生茫然無從下手,然后教師進行引導學生僅用“是”或“不是”回答,而學案的設計學生提前探究并通過跑步理解感受到臨界速度。在實際課堂中學生很容易地分析出了溫州動車碰撞問題,將抽象問題從生活中簡單化。
5.課堂練習檢測增強了知識鞏固
洋思教學曾提出:理解和運用知識都是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相當的練習就很難判斷理解得多好更談不上能力。在本節課中設置了“以18 m/s的速度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后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大小為6 m/s2求汽車在剎車后6秒內的位移”的問題,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了直接應用6秒進行計算而未考慮3秒后汽車已經處于靜止狀態的錯誤,糾正后并要求學生通過提示“剎車陷阱”來理解此類問題。
本節學案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解決了預設和生成的矛盾,提高了課堂效率,注重了學習結果的反饋和反思。
總之,學案教學最大限度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探究知識。學案利用一系列知識點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當然,學案的編制要求教師查閱大量資料、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對教師素質和教學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學生自學時間長度的安排、能力訓練形式及課堂組織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