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自2007年我校就開始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研究工作,幾年來,我們課題組立足教學實踐,積累了第一手資料,重點探索和研究了課外閱讀如何促進學生的品德發展,以提升學生閱讀品質為己任,讓學生在書香的浸染下打好精神的底子,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

一、養成讀書習慣——書香永駐

兩年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個性表現有了明顯的好轉。經統計,學生課外閱讀從“不看”到“看”的人數在增加,課外閱讀的時間在增加,班級形成了良好的讀書氛圍。班級里,打打鬧鬧的現象也越來越少,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粗脖子紅臉的現象基本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津津樂道地談論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同學之間發生的摩擦也少了,即使有大家也會妥善地解決;作業的質量也日益提高,學生的總體成績也有了提高。

二、正確選擇圖書,學會“辨析”

我們通過讀物推薦課、閱讀欣賞課,辯論活動提升學生閱讀品味,引領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圖書。隨機抽取了學校3~6年級100位學生,對他們所擁有的圖書的種類進行了調查。小說故事、科普讀物、人物傳記三類書籍慢慢增多,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學生閱讀的觀念正在調整。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已經慢慢進行自覺地判斷,思索和分析自己正在閱讀的書籍,究竟是宣揚真實還是虛假,準確抑或謬誤,正義抑或邪惡,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意識地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操。而從學生的讀書隨筆和感言中,這種意識我們也可以略窺一斑。

三、參與閱讀實踐,學會“做人”

在今年的鎮農運會慶祝活動訓練前期,學校組織六年級的部分女生參與訓練。雖然已過中秋,但氣溫一直徘徊在二十七八度左右,下午更是酷熱難耐,隊員們每天下午上完兩節課后就背上沉重的腰鼓進行排練,一練就是40分鐘,每次都是口干舌燥、腿腳酸軟。但隊員們沒有一個叫苦喊累,更沒有一個人退出,最終在活動中獲得了領導、觀眾的一致好評。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其實在訓練時真的很辛苦,但是一想到奧運軍團艱苦訓練、保爾·柯察金堅毅頑強,就覺得這些苦太不算什么了,如果這都不能堅持,那么與書上的英雄們相比,自己就太沒用了……

由此看來,閱讀活動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成長,學生的心靈在文學中升華,這正是我們課題研究的宗旨,是我們要達到的讓學生學習做人的目的。

四、合理實施評價,形成健全人格

(1)交流式的學生互評。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發現匯報會”“習作交流會”等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互評,這種同伴之間相互啟發,集思廣益,促進了“集體創造力”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點評、修改、鑒賞能力,并教會了學生欣賞他人。

(2)反思式的學生自評。反思過程就是學生自我認識的過程,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習的深化,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形成學生實事求是的人格特征。學生在交流展示活動中聽了或看了同學、教師、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后,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存在不足,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步驟,勤于閱讀、留心觀察、自覺修改。

(3)激勵性的教師評價。我們的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十分關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品嘗到閱讀后的成功和喜悅。在評價過程中充分理解、尊重、欣賞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個性體驗,努力發現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閃光點,始終堅持:找閃光點、分數激勵、不批評,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綠色閱讀的心理氛圍。在學生的閱讀評價卡上,老師的點評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田。

每當學生捧著沉甸甸的評價卡,讀著老師那暖暖的話語,他們眼里流露的是對閱讀的滿滿的幸福!正因為如此,他們濃厚的閱讀興趣持久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鞏固了,良好的人格品質也日趨形成。

(4)反饋式的家長評價。把學生的讀書記錄卡帶給家長,讓家長參與評價,做孩子閱讀的熱情陪伴者,為孩子寫評語。通過反饋式的家長評價,不僅更好地促進親子關系,促進家校聯系,更有力地督促了孩子的課外閱讀,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在好書報的引導、激勵下,學生人格和才能都會向高層次發展。與書為友,促進學生由他律向自律轉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辨是非,潔身自好,以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形成優秀的品德,鑄就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