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的最大特點是用語言這一中介來表達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務就在于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促進學生學會做人這兩者統一起來。因此,語文素質教育中的作文教學應將“人”和“文”有機統一起來,以做人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進做人,使作文真正成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

“做人——作文”教學力求在作文教學中摒棄原有的消極因素,把中學生的作文從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識化和繁瑣化中解放出來,弘揚作文活動的主體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作文活動審美化的境界。這就是要用美的規律把“做人”與“作文”貫通和統一起來。在作文教學中根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遵循審美規律,創設美的氛圍,在審美化教學活動中實現“做人——作文”的教學目的。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美和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寫作境界作為自己的整體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語言、美的形式啟發誘導學生說真話、寫自己,記錄生活中的美,表達美的心靈,從而讓作文活動本身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切實改變“苦于作文”“作文很苦”的教學現狀。為此,“做人——作文”教學要以高揚作文主體(包括教與學雙方)的主體性為其根本原則。

提高人的主體性,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根本。這里所說的主體性指寫作實踐中自主的主動探索、主動獲取和主動發展,它包含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兩個方面。只有具備鮮明主導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轉變固有的不科學的作文教學觀念,努力沖破作文教學現狀,摒棄見文不見人和限制學生個性與生命精神的錯誤做法,主動研究“做人要求作文,作文促進做人”的有效方式,積極建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學生有主動創作的激情與行動,并能在作文中主動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與情感真誠地傾訴在作文之中,以適應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動發展的需要,并反過來提高自己“做人”的質量。真正的主體性要求把“為了人”和“通過人”統一起來,使學生通過主動的作文來提高自己的做人素質。高揚這一主體性原則,在教學中就必須特別注意充分激發主動性,努力培養真誠性,放手激勵個性化。

要充分激發主動性,就是改變教學雙方在作文中的被動和強制狀態。過去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作文時被請入甕中,任師長或生計、生存、升學等各種各樣“指揮棒”的指使,作文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作文成了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負擔,而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學生在作文中的被動地位使得他們厭惡作文、懼怕作文,根本談不上作文的主動性。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創設主動寫作的氛圍和空間,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作文的真正主人,幫助他們產生作文時的高峰體驗和作文后的愉悅與滿足,從而啟發并激發起他們寫作的主動性。

要努力培育真誠性。就是要把過去作文中教學雙方“合謀作偽”的現象堅決予以摒棄,要讓學生養成“說真話,寫自己”的作文意識。葉圣陶先生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世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狀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他還對“求誠”作了具體的界定:“從原材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這就徹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虛假浮夸之風,既有利于寫出真實之文,也有利于培養真誠之人。須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礎。

要放手鼓勵個性化,才能真正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發展個性”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因為保護和鼓勵個性就是保護和鼓勵創造性。作文教學中如果忽略了個體間的差異而一味地強調某種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殺學生的個性。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對有個性的說真話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導和培育。

綜上所述,做人和作文在許多方面都是相通的。離開了做人,作文的意義便無從談起;離開了作文,做人就留下了諸多缺陷和遺憾。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做人要求作文,讓作文促進做人,我們的作文教學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