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的特點與建設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申燕 姚書志
發布時間:2012-05-09 18:27: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雖然我國職業教育已初具規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職業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弊端,職教集團的產生則正是應時之需,它通過整合各成員之間的教學資源,互相輔助、促進,將職業教育的外延式發展變為內涵式發展,促使職業教育從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式經營,從量的擴張發展為質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職業教育資源的短缺,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的定義
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重點,依托區域內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組建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這類集團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區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主導,將區域職業教育資源進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區域型職教集團有兩個優勢:一是建立與區域產業對口的精品專業,培養直接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技能型人才。同時根據區域發展規劃,制訂更為合理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有可能建立與區域內企業聯合發展的機制。二是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區域生源共享,聯合開發雙證教育。學校為企業提供培訓基地,企業向學校提供實訓場所。企業向學校投資可望得到直接回報,投資積極性將會得到很大提高。學校之間也可以進行資源共享、學分互認等優勢互補。
二、區域型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特點
(1)服務范圍的地域性。職業教育是與地方經濟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地方經濟的發展是職業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必須植根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主動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關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目標及具體任務,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科技開發、技術咨詢、成果推廣等全方位服務。
(2)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區域經濟的特殊性決定區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要以區域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規劃切合區域實際的專業體系,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組織緊密聯系區域實際的教學內容。并積極主動地與區域內用工單位、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溝通,培養用得著、留得住的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適用型人才。
(3)類型層次的多樣性。職業教育類型的多樣性,源自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類型多樣性的需求。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的多樣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樣性,區域職業教育在服務對象上遠遠超出了職校學生就業預備教育的范圍,而要承擔本地區高技能人才培養、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等多項任務。二是辦學主體的多樣性,同一區域內往往同時有政府主辦、企業主辦、社會主辦及校企聯辦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辦學層次的多元化,即在區域內形成以初職教育為基礎,以中職教育為主體,以高職教育為重點的體系完備、層次遞進的職業教育體系。
(4)辦學體制的開放性。一是對外鏈接上,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應該建立起面向市場、實現與區域經濟零距離對接,而不是關門辦學、與市場脫節的職業教育體系。二是職業教育本身要徹底破除條塊分割、多頭管理、職能交叉、統籌無力,學校等職業教育機構之間互相掣肘、惡性競爭的職業教育管理的弊端,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區域內校際之間資源的互通、互補和共享,提高職業教育的整體效益。
(5)運行機制的靈活性。運行機制的靈活性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勢,是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職業教育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條件之一。機動靈活的辦學機制要求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密切關注區域產業結構的變遷,分析就業市場的變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不斷增強自己的調節和適應能力。
(6)職教體系的融通性。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在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開通普教與職教的渠道,架設中職與高職的橋梁,實現區域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形式相互滲透,融匯貫通。
三、區域型職教集團的建設原則
(1)堅持準確定位、正確導向原則。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要以提高本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水平為導向,圍繞產業集群構建專業集群。以專業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強化服務功能,提高培養質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重大創新,特別是在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在辦學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別是在辦學理念、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
(2)堅持示范帶動、逐步推進原則。選擇辦學定位準確、工學結合緊密、辦學質量好、輻射能力較強的職業學校進行重點支持,建設有較強示范作用的專業集群,強化實踐成果的積累和有效經驗的總結,宣傳推廣建設成果,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異的專業簇群,帶動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內的職業學校,專業建設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3)堅持充實內涵、提高質量原則。充實內涵、提高質量是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的制勝之本,充分利用企業、行業專家力量,科學規劃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的建設與發展,努力提升專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傳統專業師資力量強、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資源充裕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加強專業內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進行專業設置、專業方向、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調整,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努力拓寬專業方向,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
(4)堅持科學布局、動態調整原則。區域內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既是一項整體性的工作,又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專業集群布局,妥善處理好近期與長遠、數量與質量、需要與可能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和諧統一,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區域型職教集團的建設策略
(1)推進專業集群建設。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首先要推進專業集群建設。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集約發展。在新的專業布局基礎上,選擇一家或兩家職業院校為龍頭、以專業對應產業集群內的行業企業為依托、以專業建設為紐帶進行建設。增強職教集團牽頭單位“領航”能力和服務能力,發揮職教集團的品牌優勢。通過推進專業集群建設,創建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品牌、特色和優勢,促進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強優質資源。在區域型職業教育集團內深化校企融合與產學合作,推動校企科技研發,縮短校企人才供求距離,推動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加快企業的人才資源開發,形成集團的品牌優勢。
(2)推進集團內職業教育專業整合。以專業建設為核心,整合區域職教集團職業教育資源,調整專業結構布局,形成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性和科學性的專業集群建設方案。完成以對接當地產業集群建設的專業布局結構調整方案的制訂,形成適應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建立職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與需求預測服務機制,制訂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專業整合方案。通過專業整合,形成區域職教集團內職業學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從整體上提升職業學校在區域內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實現以專業調整為核心的院校布局調整,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整體效益,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3)加強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在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學校優化專業結構的基礎上,培育和建設品牌專業,以品牌專業帶動學校特色化建設,全面提升區域職教集團整體服務功能和競爭力。集團內各職業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合理地設置和調整專業;品牌專業建設要依據統籌的原則,針對區域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形成合理分布; 加強集團內專業教師和專業帶頭人隊伍建設,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校本教材建設,使區域職教集團內職業學校樹立起品牌意識,以品牌專業帶動一般專業,形成專業集合優勢,提高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的結合度,以專業建設的特色化、品牌化帶動區域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4)實施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通過統籌規劃,調動區域職教集團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加強校際間聯合,打造集人才培養、培訓、技術推廣、展示產業示范功能的基礎平臺,實行資源共享,充分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對接區域主導產業,面向社會開放設施先進、管理先進的實訓基地。與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合作,使企業參與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利用區域職教集團資源,面向社會、面向市場, 開展各種類型的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擴大服務功能。通過建設,使之成為區域職教集團內各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企業的職工培訓基地,也成為本地區職業技能訓練考核鑒定基地、技術開發應用與推廣基地,實現資源共享。
(5)開展區域職教集團專業教學體系建設。區域職教集團要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緊密結合行業及企業的需求,制訂區域職教集團各專業集群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指導方案的要求,積極推進相關專業領域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以職業崗位標準為依據,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務設計課程體系與結構,組織教學內容,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在真實工作情境中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式實施教學。
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相比較于行業性職教集團,發展較晚,集團的運作模式還有待摸索創新。區域性職教集團只有結合成員單位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資源集成共享工作,才能促進集團合作的深入與長遠發展,實現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