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用問號開啟閱讀之門
作者:陜西省華縣城關中學 劉軍芳
發布時間:2012-05-09 18:25: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怎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重塑觀念,鼓勵質疑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自己首先要有較強的問題意識,不能人云亦云,或書云亦云,不能照本宣科,應摒棄標準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先活于學生。其次,學生的觀念要轉變。教師要不斷提醒教育學生,懂得質疑問難是學習的必要成分,學和問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問就做不成學問。可通過召開“學會學習”的專題會,使學生思想上得到一次明晰集中的認識;另外,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提問,鼓勵學生奇思妙想,更要針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實際,使用賞識機制,使他們有充分的自信,肯定并尊重他們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質疑的喜悅,提高學習興趣,從而使問題意識深入人心。
二、營造氛圍,激發熱情
1.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敢于質疑,就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教師要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傾聽者、引導者,盡量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尊重學生的發言,讓他們各抒己見。要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結果,對有獨到見解的要大力表揚,對不完善的要加以補充,對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異想要給予呵護。
2.改變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及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努力在課堂形成師生互動。一方面,教師為了幫助學生自主解決困惑,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以針對文本精心設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啟發,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提出高質量的個性化問題,再交流討論,自主發表理解意見,最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習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三、授之以漁,學會質疑
1.抓住文章的關鍵處進行質疑。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學期教材《皇帝的新裝》時,為了幫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先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皇帝、大臣、老百姓,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當學生回答出書中原句“任何愚蠢或不稱職的人都看不見它”時,我因勢利導,引發學生認識到人性中的虛榮、虛偽。接下來,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讓一個天真的小孩說出真相,揭露騙局?通過與文中成年人可笑行徑的對比,從而啟示學生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通過提綱挈領的問題的探討、研究,學生學習此課就避免了只是膚淺的一笑,而是觸摸到了文章的較深層面,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2.抓住文章的空白處進行質疑。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教材《三顆枸杞豆》時,課文主體部分描寫了虛度一生的“三叔”臨終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對“我”的教育。倒數第二段寫“我”的轉變,只用了一句話,寫“我從這三個‘0’出發,勤奮地去追尋一、二、三……以至更復雜、更艱深的學問。”那么,“我”是怎樣勤奮學習的?課文未作具體描述。但我緊抓不放,提出了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想象,補充空白。要求學生必須將“我”的實際與“三叔”的遺憾聯系起來。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三叔”的人生啟示。
3.抓住文章的結尾處進行質疑。許多文章的結尾處都會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對文章結尾處進行質疑,更能使學生在想象中得到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課文的結尾寫到“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著一條并不存在的后裙。”游行大典完畢,皇帝回宮后,事情將會怎樣呢?這時,適時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想象,但又要想象合理,使自己的想象與課文的內容、課文的人物保持一致。通過這項活動,學生既得到思想訓練,又更深入地把握了文章內容。
除了以上幾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尋找疑點,從字、詞、句等方面尋找疑點,抓住課文重點尋找疑點,從關鍵句、重點句、中心句來尋找疑點,對結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提出疑問,或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處提問。教師平時做好示范、引導,潛移默化,學生便能學會提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