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語文作業——讓學生的個性曼舞飛揚
作者: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實驗小學 吳文琳
發布時間:2012-05-09 18:23: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業是鞏固消化所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同時又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最佳載體,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然而,傳統的語文作業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如作業形式的單調,內容的機械重復,作業評價的片面性等。這些都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提高,與新時期的課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改革傳統的語文作業,運用系統科學的“有序原理”廣開學習信息之源,設計開放型的作業,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中通過大量、多層面的交流,追求語文學習的高效,勢在必行。針對現行語文作業存在的種種弊端,根據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開放而富有活力”的理念,并結合自己多年對語文作業進行的幾項改革,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開放作業的形式,張揚學生的個性
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只注重于學生的寫,題型總是看拼音寫詞語、組詞、選詞填空、用帶點詞造句、按課文內容填空、歸納段意等,練來練去,總是那幾道題,沒什么變化,形式單調、乏味,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可又要奉命完成指定的任務,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而來?因此,要開放作業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動手操作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的眼、手、腦、口都能充分地調動起來。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可以畫一畫課文中的內容,抄寫文中的優美的詞語,給爸爸、媽媽講課文中的故事,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寫日記,續編課文故事,設計手抄報,寫讀書筆記,背誦優美的課文段落或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中的優美片段、格言、警句、名人名言……這些多樣化的形式可以大提高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引起學的注意,激起了學生作業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找春天》這課,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同學們可以以畫、唱、背、說、演等各種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現你眼中——美麗的春天。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有的說,我要畫一幅春天的圖畫來贊美春天,里面有嫩綠的小草、清香的迎春花,還有梳著長辮子的柳條……有的說,我回家要學唱《春天在哪里》的歌;還有的說,我要查找一些些贊美春天的古詩……這樣開放的作業形式生動、活潑、有趣,就能讓人人都有內容可說、可寫、可畫、可演、可唱,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張揚各自的個性,積極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參與語文作業的設計。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快樂、自主、輕松的空間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自己所認識的春天。同時,他們的理解能力、繪畫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二、開放作業的內容,播下創新的種子
傳統作業是由教師布置什么作業,學生就完成什么作業,學生只是一個復制學習內容的工具,這種眼睛只盯著課內、課本,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上所學知識的鞏固、運用,進行抄抄寫寫的書面練習,是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因此,要開放作業的內容,才能播下創新的種子”。首先,要讓學生的作業走進生活。大語文觀認為: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用語文。況且語文是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要把語文訓練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離開了生活,孤立地進行文字技巧的游戲,無異于“紙上談兵”。練得滾瓜爛熟的內容,到了生活中,卻不那么適用了。如果長期如此,無形中限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割裂了語文學習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而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皆語文,處處用語文,語文學習的天地是廣闊無邊的。教師應當樹立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念,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把現實生活引進了課堂,為學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課外充分利用學生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廣泛接觸的機會,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參與實踐,學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會有表達的欲望。比如,學生學了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一冊《識字6》這課,認識了噴泉、大廈、音樂廳、停車場等生字后,讓學生在回家的路上找一找街邊的單位門牌或廣告牌上有沒有今天學過的生字,比比看誰找得多。又如學生學會了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及有關蔬菜的詞語后,讓他們跟爸爸媽媽學著去超市購買,在購買中不但鞏固了生字,還學會了與售貨員交流。這樣就把語文學習回歸生活,學生就會在快樂的生活實踐中完成作業。其次,教師還要針對每個學生在能力、學習方法、興趣、習慣和個性等方面的不同合理地設計作業,增加作業的可選擇性。教師要有意識地每次為學生提供不同的作業套餐,如:基礎餐、營養餐、提高餐,讓學一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既保證優等生吃得飽,又保證后進生吃得了。如基礎餐的題型為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組詞等一些內容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營養餐的題型靈活些,內容偏重于理解、想象和運用;提高餐在內容上更難些,可以調查、訪問、學寫短小的童話、科幻故事;觀察大自然中的某種現象,寫觀察日記;了解某種產品的性能、用途,學寫產品說明書、廣告語等。這樣的作業布置就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提高餐;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基礎餐;中等的可以選擇營養餐。比如我在教學《紅領巾真好》這課,這樣設計作業:
基礎餐:
1.我會組詞:
領( )理( )雨( )
嶺( )埋( )羽( )
2.我會填:
機靈的( )翠綠的( )
蓬松的( )快樂的( )
營養餐:
1.把我們學的詩歌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2.讀《十萬個為什么》和有關鳥類的科普讀物,了解哪些益鳥能給森林、人類帶來幫助。
3.小組合作,制作鳥巢和公益廣告牌,到公園或郊外放置鳥巢和“不許打鳥!”的木牌。
提高餐:
1.我會勸說: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和媽媽去郊外踏青,看見兩位叔叔在樹林里打鳥,我想了想,走到他們面前,大膽地說:“……”
2.為了保護我們可愛的小鳥,你有什么設想?
3.當一回小詩人,仿寫一篇以“誰最 (好、早、美)”的兒童詩。
(以上作業,學生自選兩三題)
這樣套餐型的作業,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宜的作業類型,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高一層次的作業。這樣,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就蕩然無存了。最后,對有些課文,教師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自己喜歡的作業。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積累,融會貫通地設計出科學、富有價值的作業,真正實現了語文個性化的學習。
三、開放作業的評價,保持創造的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資料;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經引導和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時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對錯的一種形式上,要開放作業的評價方式,進行客觀、公正,又要靈活藝術的評價,使學生創造熱情更加高漲。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幾種做法:(1)用激勵性的評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老師的關愛,特別是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老師對他們的微笑,對他們希望的眼神,對他們贊美的語言,這些都是最容易感染學生的。而在作業本上寫下激勵性的評語正是架起一座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梁,更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每次不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我都要針對性給一些學生寫評語,比如:“你真棒!只要用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你的作業比以前清楚了,繼續努力!”“保持住,不要放松自己呀!”“你這個句子寫得不太完整,加上老師的內容是不是好一些。”“在作業方面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漸漸地,很多學生的作業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2)“輕視”作業結果,“重視”作業過程。新課標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師不應以作業的正確與否作業衡量學生作業的唯一標準,應該看他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意識、創新習慣,有優點則大加贊賞,有缺點則旁敲側擊,既保護了學生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3)獎勵累計,讓學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獎勵的辦法是:每周的作業能被小組評為優秀作業的可得一顆星,一個月統計一次,比一比誰的星最多。對后進生放低要求,附加了一種評價方式,作業有明顯進步的,或一次作業特別認真的,小組也可以讓他們得星。這種激勵制度的實施,學生完成作業的準確率有大幅度地提高,自我檢查作業的意識也增強了。
教學改革是無止境的,現代教育需要我們教師自己去探索,去尋找一雙適合學生走好路的鞋子,而開放的作業,正是學生張揚個性,發揮創造才能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