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以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中的《簡單的圖案設計》一節為例,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僅供大家批評指正。

在備課中,筆者注意到本節重點內容是解釋復雜的圖案是怎樣由簡單的“基本圖案”變換形成的,學生已有前幾節的積累,本節表面上是個綜合應用、知識的積累。但課后的總復習13題卻是一個難點,題目是這樣的:

甲、乙兩個單位分別位于一條封閉的街道的兩旁,現準備合作修一座過街天橋,問:

⑴橋建在何處才能使甲到乙的路線最短?(注意,橋必須與街道垂直)

⑵橋建在何處才能使甲、乙到橋的距離相等?

筆者反復考慮,便設計了下列一個情境,其中穿插了一些連續性的問題:

⑴在橘園有甲、乙兩個村莊準備修一條小路,為了省費用,怎樣修距離最近?

⑵過了幾年,村子的同側有了一條水泥公路通過,村民為便于出產的橘子運往外地,準備在路邊建一個果品集散庫,一部分人提出選址要到兩個村子的距離最近,另一部分人提出選址要到兩個村子的距離相等,按兩種要求各應建在何處?

⑶如今西漢高速公路通車,公路恰好從兩個村之間穿過,阻斷了兩個村子的聯系,于是決定在高速公路上架一座天橋,還是這兩部分人提出同樣的要求,橋又應分別架在何處?

學生按順序研究下去,到第三個問題時學生有困難了,這時,以往的老師解決的辦法通常是直接講平移一個村子,要費好長的時間,結果很多同學還是搞不清為什么要平移,平移跟找橋的位置有什么關系,教師講解很吃力。而我此時卻隨即設計了第四個問題:

⑷假如先不考慮公路的寬度,即將兩條路邊合在一起又怎樣?我們再將街道拉開寬度距離,兩個過程中村子的位置有何變化,是不是相當于在平移一個村子?現在明白橋架在何處了嗎?

這時問題回到了第⑵層,學生當然沒問題,然后伴以動畫課件演示將公路拉開寬度和合龍的過程,學生當即明白了第三個問題,平移的道理學生一目了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目的達到了,學生學會了,老師也輕松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的確,講授給學生一個知識點并不難,但要使學生都樂于接受、真正接受就不易了,我們只有在平時多加思考,怎樣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實用化,更接近生活實際,同時又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誘導性、易接受性,讓學生永遠樂不思蜀,沉浸在數學的海洋中,創設情境就是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實際教學中,我因材施教,就地取材,創設了下列情境方式:

(1)歌曲引線:在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割成(n-2)個三角形是本節的重點、難點,分割點的不同選擇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我讓全班齊唱《長江之歌》,用“高山”、“平原”、“入海口”、“大海”形象地表示分割點選在頂點、形內、一邊上、形外四種情況,學生印象深刻,從此難忘。諸如此類的“找朋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來講圖形的歸類,數、式的分組等。

(2)現場實地操作:在講幾何圖形中有關測量、作圖、設計方案等問題時,選擇恰當的室外場地、物體,以及學生親身實踐來達到情境的完全真實性。

(3)以游戲促進教學: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時,用教室的座位模擬坐標系進行數對找位游戲,做“變化的魚”中相應的圖形平移、軸對稱、拉伸、壓縮等游戲,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坐標的變化與圖形變化的關系。

(4)學科之間相互協作:和音樂、體育、美術、手工等科老師合上一堂課,將數學知識加入其中,如“五線譜”的平移、“琴鍵”的平移、對稱;美術課上圖形的對稱美、全等、拼圖等思想的融合;體育課上隊形變化、投球概率等。這樣做輕松了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勞逸結合。

(5)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制作多媒體課件。這是目前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課題,它的高效、大容量、直觀形象、醒目,尤其動畫效果已贏得廣大師生的普遍青睞。這也是創設新的教學情境的有效途徑。

我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和深入,隨著教師對教材的全面熟練和掌握,一定會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大家都會很好地選擇、恰當地搭配、適時地運用設計,再配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一定會使課堂教學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