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好“編導”
作者:陜西省定邊縣張腰先中學 喬凱
發布時間:2012-05-09 18:21: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為的“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很多老師關注的問題。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目標,教師做好“編導”很關鍵。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一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用精辟的開講點燃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導入”新課,可以創設出熱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提升無意記憶,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從而更容易接受課堂教學知識,發掘出自主學習潛力。因此,充分利用好“導入”這個環節,是教師應潛心研究的一個方面。我在歷史教學中通常用講歷史故事、民歌、復習、名詩文作者或名言名句導入法等。當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就能給學生以足夠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變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統一》這一課時,首先掛出一幅秦始皇的圖像,讓學生描繪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滅六國、統一全國的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也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千古一帝”,他究竟有何功過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秦朝的統一》。圖像與一個人的事跡結合,學生記憶深刻。
再次,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組織好合作學習。
例如學習《王安石變法》這一課時,對王安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組展開討論,如在講“青苗法”時,先讓小組討論,各組找出代表解釋概念,然后我們展開大討論這一措施的利弊,通過學生的討論,聯系到了當時的現實,大白菜價格不斷攀升,政府為解決物價不斷膨脹的局面,采取了市場與行政兩種手段,通過學生的討論,我們對這一措施的理解用現實問題來突破,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所以只有學生說出來,才知道他的思維方式是否正確、靈活、合理,是否具有創新性。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敢說、愿說、有話可說。這樣既體現了因材施教,又調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
初中歷史特點之一就是強化主題性淡化體系性,學生學習歷史僅僅是拘泥于書本這樣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生不會對這一學科有足夠的認識,學習興趣就無從談及。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給他們充足的空間自主學習。書本知識他們通過預習、自學就會消化大部分,而上課這些知識就不用再次強調了,我們可以擴展與深化歷史教學。這里的擴展與深化指的是對歷史知識的橫向擴展與縱向深化。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素養,比如說在講授關于岳飛的歷史知識時,根據這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我專門用了將近兩課時來講解這一歷史人物。由于學生在大量的影視作品及武俠小說當中對這個人物有所認識,在他身上有很多見聞和疑問,所以讓學生們在課下廣泛的搜集資料,課上我對這些內容進行分類,哪些是歷史真實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給這一歷史人物一個客觀準確評價。這時候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就會發揮作用,讓學生在擴展知識面的基礎上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不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而且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特點,刻苦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好激發學生興趣的好“編導”。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才能使學生的歷史素質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