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城關鎮南街小學 王玲莉
發布時間:2012-05-09 18:20: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就是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培養閱讀的興趣,豐富語言的積累,感受文字的情調,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不管做什么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系統學習閱讀方面的知識,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興趣分化而對閱讀產生厭倦心理。當然,學習也是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閱讀的基本要求。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一課時,第一句是秋天來啦!秋天來啦!山野就是美麗的圖畫……學生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生字,查準字音后,在讀的過程中,選出讀得好的同學讀課文,來表達秋天的美麗景色,強調聲調的抑揚頓挫來表現秋天景色的美。
其次是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默讀,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這樣就能形成一種習慣,天天如此他們的閱讀水平就越來越高。
最后是邊讀邊想象,這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如我在教學《一株紫丁香》一課時這樣指導學生想象:先反復誦讀,然后放一段歌頌老師的詩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學生聽了以后都積極的舉手發言。“老師還在燈下寫字;老師正在批改作業;老師正在備課;老師是蠟燭;老師是春蠶……接著我又說:“老師在備課時沒人與其說話,多孤獨啊!”學生跟著老師的引導,大膽地展開了想象,我想送給老師一盆花陪伴老師,我想送給老師一個布娃娃,有一個同學說我想送給老師一株紫丁香!看同學們說得有多好,這就肯定了他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
二、重視培養閱讀興趣
在低年齡教學中,要教育學生愛護書籍,閱讀是反復、多次進行的過程,所以要珍愛圖書,不能在書中亂寫亂畫。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是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特別是小學生必須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選擇閱讀,家長可給孩子或孩子給大人講書中有趣的故事,還可以在班里舉行一次講故事比賽,看誰講的生動、有趣、富有寓意和知識性。這樣就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使他們每個人都能參與班級組織的活動中來。
三、多積累,學好基礎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閱讀,還要走進閱覽室、圖書室、網上圖書館查資料閱讀;其次,要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名言警句。如只有掌握基礎知識,才能擴大閱讀面,多閱讀童話、寓言、故事、兒歌,才能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只有重視學生的習慣和興趣,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獨立思考和實際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語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