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小朋友在空軍軍醫大學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參觀。

這里有1.2億年前的動物頭骨化石,也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這里有來自廢品收購站的老舊儀器,也有從故紙堆里淘到的珍貴文獻……這里就是空軍軍醫大學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以下簡稱“口腔醫學博物館”)。

口腔醫學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銥民牽頭創辦,是目前陜西唯一的口腔醫學博物館,記錄著千百年來口腔學科的發展歷史。

2024年7月,口腔醫學博物館被西安市科協評選為“年度十大優秀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12月,口腔醫學博物館被陜西省科協評選為“年度優秀科普場館”。

為什么要建這樣一座博物館?

1993年,趙銥民作為中國口腔醫學修復學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在東京第一次參觀了日本齒科大學博物館。

“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歷史遺跡:日本人用木頭雕刻的全口假牙;牙科醫生最初鉆牙用的鉆子;早期簡陋的口腔治療設施……口腔醫學的艱辛發展歷程,以實物形式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趙銥民感慨。

在那之后,趙銥民又兩次去參觀這座博物館。第三次參觀結束后,他萌發了一個念頭:“陜西能否也有這樣一座博物館?”

于是,他開始一點點留存資料,整理口腔醫學發展的素材。

這并非易事。

許多舊器材、舊設施家里沒處放,他就找一間房子存放。一旦這間房子要拆,他又趕緊把這些“寶貝”挪回家。

一次出差回家,趙銥民發現自己多年來的精心“收藏”統統不翼而飛。詢問才知道,家人嫌這些東西占地方,已經賣給廢品收購站了。

“我趕快找了輛吉普車,一路開到廢品收購站,把這些‘破爛’又買回來了。”趙銥民笑著回憶,從那以后,再有家里人或者辦公室工作人員處理廢品,他都會親自過目。

現在,口腔醫學博物館展出的很多20世紀的技工設備和醫療器械,都是他從廢品里發掘出來的。

2004年12月,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進行重新規劃時,趙銥民極力建議醫院建造一座口腔醫學博物館。多次討論后,口腔醫院的規劃藍圖里,為博物館留下位置。

2019年6月,口腔醫學博物館建成,并向社會免費開放。

每件展品都有故事

口腔醫學博物館分13個展區,收藏著億萬年前至今、來自44個國家的萬余件展品,時間跨度之大、展品數量之多在各類口腔醫學博物館中罕見。

豐富的館藏凝聚著不少人的心血。

為了收藏口腔醫學的中國古書,趙銥民和醫院研究口腔醫學史的教授李剛四處搜尋,找到明朝薛己撰寫的《口齒類要》等在中國口腔醫學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書籍。

“見到可以珍藏的口腔醫學文物,你若買得起,可以把它買來送給博物館;如果很貴,請你告訴我,我去買回來。”趙銥民的提議得到了不少參觀游客的響應。

一位北京游客參觀博物館后非常感動,回北京后在一個古舊市場買到一百多年前美國制造的牙科椅,專門用車送到西安。來自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也紛紛從世界各地為口腔醫學博物館收集文物。

“能否開辟出一塊當代最具標志性、引領性的口腔醫療技術藏品專區?”隨著口腔文物不斷增加,趙銥民開始新的思考。

趙銥民首先想到了瑞典籍醫生、被稱為“現代口腔種植學之父”的布倫·馬克教授。了解到趙銥民為建設口腔醫學博物館所付出的努力,布倫·馬克深受感動,決定把自己從事種植牙研究的1000余件珍貴物品無償、永久地捐獻給口腔醫學博物館。

2014年,布倫·馬克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決定把辦公室的所有物品一并捐獻。2015年,布倫·馬克的妻子按照遺囑,將相關物品送到了西安。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如何讓博物館說話,成為廣大民眾走近科學、提升素養的體驗基地和學習課堂?

趙銥民和同事在博物館建設中注重應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虛擬演示、人機互動等,讓枯燥、專業的口腔知識變得簡單易懂、生動有趣。

“我們開展過‘牙齒的奧秘’等近20個主題的專題講座,通過‘1分鐘看懂牙病’‘走進口腔世界’‘我是小牙醫’‘刷牙小課堂’等多個科普項目,向廣大群眾普及口腔健康知識。這些講座和項目,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及群眾的喜愛。”趙銥民說。

截至目前,口腔醫學博物館平均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多所院校、數千名學員的思政教育和科普任務2萬余人次,累計接待國內外醫療行業從業人員和各界學者25萬余人次。

“‘為世界建館、為中華立碑、為口腔書史、為民眾啟智’是我對博物館一直以來的期望。我會繼續收集藏品、不斷豐富博物館內涵,將口腔醫學博物館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口腔類‘大學校’。”趙銥民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