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語言治理 為未成年人保駕護航
作者:宋暉
發布時間:2025-02-10 21:20: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語言治理的目標絕不是制造和呈現死氣沉沉的語言生活,而應該為語言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土壤,為語言創新保駕護航。
---------------
網絡平臺上所使用的語言,映射出未成年人對于語言生活的實際需求,他們因生活所需而關注網絡平臺并通過語言的使用來滿足這些需求。語言生活豐富多彩,線上語言生活的“精彩”絕不應被狹隘地理解為“黑話”“爛?!?。為整治語言文字使用亂象,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塑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中央網信辦、教育部2024年10月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聚焦部分網站平臺在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等關鍵區域存在的語言問題,特別是對“黑話爛梗與隱晦表達”現象進行整治。
對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要進行甄別
“黑話”,在社會語言學領域亦被稱作隱語,這一社會方言本質上體現了說話者的語言特征,即將其社會特征作為話語變量,可能與說話者的職業屬性、年齡層次、教育程度乃至性別等因素相關?!昂谠挕痹谡Z言生活中屢見不鮮,如電影中的“天王蓋地虎”便是對歷史上土匪語言的真實寫照。“黑話”原本為特定言語社群內部的交流用語,若其發展至需加以治理的程度,很可能與其泛化“破圈”、入侵使用有關。
當下語言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大,特定的語言可以為特定的使用者貼上標簽,特定的使用者也可以通過使用特定的語言實現“出圈”。原本以某個(些)變量因素聚合的交際群體,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實現圈層化,但當這個圈層里的“黑話”逃逸“出圈”或者被有意“破圈”使用在更廣泛的場合中,就有可能造成泛用甚至濫用,尤其是當其進入書面語領域時。具體而言,本是在“窄域”內傳遞信息的語言單位,入侵到“公域”,其本身的排他性會給其圈外說話人帶來交際困惑。比如,原本在網絡游戲中使用的“你個老六”,不少學生已經將其寫進了作業本,用在了試卷答題中,也有的用在了日常生活語言中。諸如此類問題既不能一禁到底,也不能放任不管。
“爛?!?,則是將理據化的語言單位應用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除了需要理解語言單位的字面含義外,還要對其形成的理據甚至言外之意等有更多了解。由于使用過于頻繁,受話人對此類語言單位已經“味同嚼蠟”,這種語言現象在網絡平臺傳播,甚至有創作者以此作為語言創新的一種手段。這既不利于主流價值觀的塑造,還會給廣大未成年的語言學習者造成學習負擔。
“隱晦表達”,在社會語言學中尚沒有明確界定,通常我們將其理解為說話人采用不明晰的方式表情達意。比如,在某網絡平臺,說話人為了規避平臺的廣告引流監管會把“直播間”說成或者顯示成“直間播”。而有的說話人為了規避平臺的監管,會主動用近音、諧音等替代原有的語言單位。這些現象是否需要治理,需根據說話人的主觀意圖和交際目的進行考量。若說話人在文學作品中有意為之,或屬于藝術領域的語言加工,抑或是日常交流的修辭表達,應該為之“點贊”。但若是說話人故弄玄虛,或是為了規避法律而采取的“委婉”表達,抑或是為了傳遞虛假信息而對語言單位“改頭換面”,則應有所規制。
對于網絡平臺上新出現的一些語言現象,像老詞新用等是否需要治理,關鍵要區分說話人是否存在濫用的情形。說話人的語言智慧通過語言生活體現,語言治理不適合一刀切,要更加細化地劃分治理標準和區分各自所屬領域。語言治理工作也不是語言管理部門的一家之事,需要多部門協作。
逐步實現語言治理的精細化
在移動互聯網語境下,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經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嚴峻考驗。筆者注意到某些電商平臺售賣一款名為“吡美莫司”的乳膏,這是一款治療皮膚病的處方藥,竟然有諸多店鋪出售名為“呲美莫司”或名為“玼美莫司”的乳膏。依據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都可查見“吡美莫司”(又名匹美莫司,英文名為Pimecrolimus),未見“呲美莫司”與“玼美莫司”,因此我們將后兩者稱之為“碰瓷性”藥品名。可見,語言治理越發精細化,就越需要部門間協同治理。語言治理需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采取多部門協同的模式,以生活中的語言現象為觀察基點,以“切小口治大病”為治理理念,從而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取得最大的治理效果。
整全性語言治理要打破學科壁壘,將語言治理融入社會治理中。要充分發揮中央網信辦的網絡治理優勢以及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建設的語言監測平臺的優勢,會同市場監管部門與公安部門,針對某些領域的突出問題開展目標明確的攻堅行動。諸如前文所言的“碰瓷性”名稱,看似是語言問題,實則是多領域問題,理應順藤摸瓜深挖細耕。涉及嚴重后果的,可聯合司法部門綜合研判,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必要處理。
加強對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的宣傳與引導,切忌打語言文字的“擦邊球”。當下語言治理工作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應著重發揮各類型網絡平臺的主體作用。作為網絡平臺積極締結發布相關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的文明規約,提高發布者語言文字規范使用的意識,明確網絡平臺的監管責任;網絡平臺可建立并依托商品品類品名(通用名)大數據,網絡平臺不能是不良商家的法外之地;平臺適時建立黑名單制度,將不良商家公之于眾,讓仿冒、虛假商品無處藏身。在商業領域,任何形式的語言文字“擦邊”現象可視為商家有意為之,其目的是逃避監管。語言問題可作為多領域治理的表征,商品的市場化呈現必然通過漢字、拼音等顯性形式。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語言擦邊”現象的實質危害性,尤其是醫藥領域的問題,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務必發現一起堅決根治一起。
學界應加強對語言治理與語言創新關系的辯證性研究。語言治理的主體具有多層面參與性,無論是國家、平臺還是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語言治理也是有明確問題意識的,不是對語言創新的“傷害”,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對語言問題的治理完全可以實現精準打擊。語言治理的目標絕不是制造和呈現死氣沉沉的語言生活,而應該為語言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土壤,為語言創新保駕護航。至于語言生活中新出現的問題,學界需要持續深入開展相關領域的語言學研究,如何在對語言問題做到有效治理的同時,又極大地保護使用者的語言創新性,最終實現網絡語言生活風清氣朗且活力四射,需要包括語言學家在內的所有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共同發力。
【作者宋暉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泉月系該校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語言與媒介互動視閾下當代漢語創新演變研究”(23AYY008)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