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圳南山區小學數學期末試卷因難度大在社會上引發廣泛探討。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自己也沒有把握高質量完成。

總的來看,試卷中的考題既包括地鐵通車、無人機展等社會熱點話題,也加入了結繩記事、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情境設計十分靈活。

情境化設計、跨學科融合等是近年來中高考出現的新趨勢。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能力水平和思維方式,合理做好考題難度分層,在命題創新與學情實際之間把握好平衡,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課題。

以南山區此次的試卷為例,有聲音認為,凡事過猶不及,過多的情境設置反而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障礙,令學生難以招架。

該試卷所引發的爭議,反映出教育工作者積極擁抱教學改革新變化的一面。但也令人思考:該如何正確處理“教”與“考”之間的關系,既讓知識傳授與考試內容保持連貫性,又讓考試內容與時俱進,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不增加其學業負擔。

對于教育部門而言,應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科學教學管理,鼓勵開展豐富多樣的科學實驗探究、跨學科學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從體制機制上為學生全面成長保駕護航。

對于學校而言,要堅持“教”與“考”結合,在增強試題開放性的同時,避免偏題、怪題。在教學中創設科學、真實的情境,把知識講深講透,從而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引導學生真正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增強活學活用的能力。

對于學生而言,要樹立正確認知,破除思維定式,提升核心素養,強化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增強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