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鄉村支教 堅持五年多
“西安好人”朱超敬用愛點亮鄉村孩子“音樂夢”
作者:拓玲
發布時間:2025-02-09 08:00:46 來源:西安日報
孩子們圍著朱超敬聽音樂課。 (受訪者供圖)
只是走進了一間鄉村音樂教室,也只是順帶給孩子們上了一節音樂課,那一雙雙清澈明亮的眼睛,便讓朱超敬再也無法忘懷。
“在講臺上的一瞬,我突然想起了我的老師趙周維,想起了老師當年對我在音樂上的指引;而看到課桌前的他們,也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小小的我。這次與孩子們的謀面,便激發了我這個小夢想。”
朱超敬口中的“小夢想”,就是每周義務來給鄉村孩子們上一節音樂課,像恩師趙周維一樣,點亮更多鄉村孩子的音樂夢。這個善舉自2019年4月開始就從未間斷。
五年多的時間里,她從西安市區往返周至縣樓觀鎮行程5萬多公里,渭河河堤路的四季風光成為她手機中最美的風景。“最開心的是,孩子們學會了許多歌曲,學校演出隊在鎮上也小有名氣,甚至每年秋季還有新生慕名來學校報名。”朱超敬的堅守,也讓她被評議推薦為“西安好人”。
音樂夢 引領創業之路
上世紀90年代,周至縣廣濟鎮東歡樂村的許多鄉親,都認識一個周末背著電子琴去琴行學習的女孩,那個女孩就是朱超敬。“當時農村各種資源匱乏,我們村上也沒幾個會彈琴的人,我背著大大的電子琴走在路上,特顯眼。”
因為農村過紅白喜事,都有吹拉彈唱的藝人。小學三年級時,朱超敬在一戶辦事人家,聽藝人彈奏電子琴從白天聽到晚上。家里沒條件,她就學著樣子在石頭上彈。
“我媽看我特別喜歡,就給買了個長半米多的玩具電子琴。因為我的琴太‘寒酸’,在學琴老師家,自己也只敢坐到小角落默默學。”有一次,同學買了架卡西歐,外包裝紙殼上畫著和真琴一樣大小的鍵盤,她偷偷把紙殼帶回家,在紙殼上摸索著練習。
后來,家里賣了三頭豬,花1300元給朱超敬買了一架電子琴。“我就每周六騎自行車,把琴帶到四屯鎮,然后倒乘大巴車再步行至專業琴行學琴,雖然單程要一個半小時,但滿心歡喜的我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風吹雨打、寒來暑往,朱超敬堅持學琴練琴五年多,考過了專業八級。
一直懷揣音樂夢的她,將音樂教師作為了自己的職業。在西咸新區,她開辦起陜西糖音果樂藝術中心,專門為孩子們教授電子琴、吉他、非洲鼓等樂器,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
校園里 歌聲回蕩
“2019年3月,我認識了周至縣樓觀鎮上三清小學音樂教師梁彥鵬。他說自己琴音不準了,想讓我幫忙給調下音。我想著老師年齡大了就別跑了,哪天回周至我給他看看。”
就這樣,3月的一天,朱超敬走進了上三清小學。“調完琴,我來到了正在上音樂課的教室,孩子們都鼓掌歡迎我來給大家上堂課。我便給孩子們教了《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只見了一次,孩子們就舍不得我走。我的車已開出校門,孩子們還簇擁到車兩側追問:‘糖果老師,你啥時候再來’?”這一問,讓朱超敬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周至的山水養育了我,我現在有能力了,孩子們需要我,我也想為家鄉做點事。”
回到市區后不久,朱超敬便決定每周義務去上三清小學給孩子們上一節音樂課,梁彥鵬把這個好消息帶到校園,孩子們別提多興奮了。自那以后,孩子們每周都盼著糖果老師來。《長江之歌》《萱草花》《揮著翅膀的女孩》《向夢想出發》……朱超敬一首首教著,孩子們會唱的歌越來越多,笑容也越發燦爛,校園里總是歌聲回蕩。
學校女生小怡(化名),家里條件不太好,常穿著奶奶的“大鞋”在教室走來走去。小怡的“大鞋”被心細的朱超敬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等再來周至上課的時候,她把買好的一雙新鞋遞到小怡手里。“我看這孩子和我女兒腳差不多大,就給孩子買了雙鞋。”朱超敬淡然地說。
雖然每月從市區往返周至4趟,加油、吃飯等開銷近千元,但朱超敬說:“承諾了孩子們的,就要做到,要不然孩子們會傷心難過的。”不僅如此,“六一”國際兒童節,她還自掏腰包3萬元,為學校援建了一間音樂教室。一架鋼琴、20個非洲鼓、 50套音樂教材,都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六一”禮物。2024年,她又給學校捐贈了20把口琴。音樂課上,孩子們除了學唱歌,還學起非洲鼓、口琴,內容越來越豐富。
給予愛 也收獲愛
朱超敬給予愛,也收獲愛。看見老師講課口渴了,孩子們會主動給她的水杯添水。下課鈴聲響了,總有懂事的孩子會幫她把電子琴的蓋布鋪好,再把桌椅收拾妥當。
“最讓我感動的是,去年10月,我因為腰病住院兩周沒去上課。等我再見到孩子們時,許多孩子都哭了,以為我生病再也不來學校了。還有個孩子將自制的手串在包里揣了兩周終于給我戴上。孩子們都圍在我身邊,給我捶背、捏腰。那一刻,真是幸福感爆棚。”朱超敬說。
經常有人問她,“去周至支教的事,你打算干到啥時候?”朱超敬說:“我沒有給自己限定時間,只要上三清小學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一直陪伴著那些可愛的孩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