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數字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科技加速發展對教育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科學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AI賦能校本研修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不同地域教師的學習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近日,數字化音樂課堂研修活動在西安經開第八小學舉行。通過陜西教育扶智平臺,來自西安經開八小、咸陽市渭城區風輪小學、榆林市府谷縣第五小學的師生們,以線上直播互動的形式,同上一堂課。

在西安經開八小的教室里,課堂行為分析設備和系統也在同步運行。

攝像頭、傳感器、麥克風等設備實時捕捉采集師生的互動畫面、活動軌跡以及語音信息等數據。課后,AI系統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生成可視化報告,幫助教師全面了解課堂動態,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狀態,實現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指導。

1月23日,西安經開八小執行校長朱磊介紹,學校與全省7所縣域小學建立了遠程協同教研機制,每月集中開展一次遠程觀課與點評。課堂實時監測數據與教學錄像被上傳至AI課堂行為分析系統,幫扶學校的教師同步觀看討論,快速提升專業素養。在教學研討中,AI報告作為重要參考,將交流研討從主觀“感覺”過渡到科學“證據”,讓教師更易達成共識,不斷提高課堂吸引力。

“2021年起,西安經開八小就開始嘗試引入大數據與AI工具,賦能校際教師教研活動。如今,數字化研修活動已經實現了常態化。利用AI開展課堂行為數據分析,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朱磊告訴記者,AI賦能下的校本研修,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了教育資源優質均衡利用。

培育創新型“未來教師”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探索“人工智能+”校本研修新模式,培育能夠勝任新時代教育需求的創新型“未來教師”,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2024年12月6日,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基礎教育校本研修工作的通知》,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推進數字化賦能,構建多元聚合的研修形式,進一步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

近日,陜西省“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校本研修”推進現場會在西安召開,為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注入新動能。

會上,省教育廳副廳長吳振磊表示,陜西要基于人工智能,構建“新課程”、實施“新教學”、建設“新環境”、培養“新教師”、組織“新活動”。各地各學校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校本研修,探索新時代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機制,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積軍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迫切需要構建校本研修新生態。

吳積軍建議,陜西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教師隨時隨地都能參與學習與互動交流。要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等新元素融入研修,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

全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在會上表示,將積極利用教育數字化、人工智能,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空間;通過智能助教、智能學伴,開展優秀課例觀摩、點評指導、教學改進;拓展個性化研修路徑,創建“人工智能+”校本研修新生態,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