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人們將迎來具有特別意義的首個“非遺版”乙巳春節。近日,有1337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83.0%的受訪者表示春節申遺成功后,自己會更重視過年的傳統習俗,74.0%的受訪者認為春節申遺成功激發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回家團聚”是中國人最大的浪漫

1月20日,來自山西的95后唐思影坐上了從北京開往家鄉的列車,平時因為工作繁忙,她與父母總是聚少離多,這次春節,她特地采買了豐富的外地特產帶回家。“我覺得不少人不太擅長表達對家人的思念,但在春節,大家會為了團圓不遠萬里回家,哪怕坐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車,我覺得這是中國人最大的浪漫。”

在唐思影的記憶里,春節的傳統習俗一直沒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年前的這段日子,是唐思影最期盼的時光,她的父親總會把房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置辦好年貨,貼窗花、春聯,把家里布置得喜氣洋洋,督促全家人好好洗個澡,清清爽爽地迎新年。唐思影表示,雖然現在是小家庭在一起過年,但傳統年俗一樣沒落,除夕夜她和爸媽在廚房里洗洗涮涮、準備年夜飯,小小的空間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隨著春節申遺成功,來自浙江紹興的90后旅游博主李萊拉感覺大家對傳統年俗越來越重視,不少人會關注一些與非遺相關的特色年俗活動,身邊的博主也在宣傳非遺主題的文化旅游路線,如四川的川劇、安徽的瞻淇魚燈、紹興的社戲等。“尤其馬上就到春節,人們更想看一些賀新春的特色非遺活動,作為一名紹興人,有不少朋友向我咨詢紹興當地的特色非遺活動。”

在李萊拉小時候,每到過年,全家人無論多忙都會聚在一起包餃子、做飯、看春晚、放煙花。李萊拉認為,雖然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但吃年夜飯的習俗應該被保留并重視,做年夜飯不僅加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也讓年味兒更加濃厚。此外像守歲、拜年、舞龍舞獅、逛廟會等傳統年俗也應該得到更多重視。

熱鬧的游神活動,氣勢非凡的英歌舞……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傳統年味兒正在升騰。00后陳淳兒已經開始期待今年春節期間的英歌舞表演了,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從小的耳濡目染讓陳淳兒對英歌舞情有獨鐘,在她看來,英歌舞是一項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展現蓬勃向上精氣神的非遺技藝,兼具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調查顯示,春節申遺成功后,83.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更加重視過年的傳統習俗。交叉分析顯示,90后受訪者的這一比例最高,為86.0%。在不同所在地的受訪者中,三四線城市受訪者這一比例最高,為85.7%。具體來說,家庭團聚(68.6%)、貼春聯、窗花與掛燈籠(65.6%)、吃年夜飯(65.0%)是受訪者認為最應重視的3項傳統年俗。其他還有:備年貨(60.7%)、撣塵掃房(48.8%)、拜年與發紅包(46.7%)、舞獅、英歌舞等傳統文化表演(45.4%)、守歲(44.8%)、祈福納祥(43.2%)、祭祖(39.6%)、制作與品嘗傳統美食(38.9%)等。

春節申遺成功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更感興趣了

唐思影覺得,春節申遺成功帶動了“非遺熱”,更彰顯了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她表示,現在身邊的朋友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了,繡香囊、做漆扇、穿漢服、練八段錦……許多年輕人已經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陳淳兒了解到,隨著春節申遺成功,英歌舞也將在其他國家表演,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我覺得這是文化交流非常好的開端。”陳淳兒相信,隨著春節申遺成功,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會被更多人發現,會有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李萊拉覺得,春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春節申遺成功增強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人們更加珍視和熱愛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春節申遺成功后,對年輕一代有何積極影響?數據顯示,74.0%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71.9%的受訪者表示可以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69.3%的受訪者覺得可以增強文化認同感。另外,還有50.4%的受訪者認為可以促進家庭團聚,增進親情。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唐思影的家鄉都會舉辦盛大的社火表演,但由于假期的限制,她很少能和家人一起觀賞表演。“春節申遺后,希望大家能更重視春節的意義,也希望能再適當延長春節假期,讓大家跟家人相聚得更久一些,更深度地參與非遺活動,把非遺的魅力推廣出去。”

受訪者中,00后占14.5%,90后占49.7%,80后占29.2%,70后占5.5%,60后占1.1%。一線城市受訪者占32.0%,二線城市的占38.7%,三四線城市的占21.4%,縣城或城鎮的占4.9%,農村的占3.0%。

(除陳淳兒外,其余受訪者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