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了卻沒宿舍?如何讓學生不再“為住發愁”
作者:任冠青
發布時間:2025-01-17 21:20:06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考上了研究生,但沒有宿舍住。”據澎湃新聞報道,近些年,部分高校學生宿舍緊張的問題引發討論,成為一些人讀研的第一道坎。2025年上海兩會期間,趙玲、韓一帆、安琦三位上海市政協委員聯合提交《關于政府、高校和社會力量多方協同加快解決高校學生宿舍緊張狀況的建議》,建議多方力量協同,采用統籌調配閑置社會用房、加大專項資金支持、打造多樣友好型學生宿舍社區等多種方式破解高校學生宿舍緊張難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在高校擴招背景下,研究生學生宿舍供給不足問題的確較為突出。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為66.71萬人;2023年,這一數據上升至130.17萬人,全國研究生招生情況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
為解決校內住宿資源“捉襟見肘”的問題,部分高校已經在校外整體租借學生宿舍,或是讓專業學位研究生自行在校外租房、鼓勵市內學生走讀。據《經濟觀察報》統計,已經公布2024年招生簡章的學校中,就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不再給專碩生提供宿舍。
研究生在一二線城市租房,月租動輒幾千元,的確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筆住房支出,也可能成為部分學生向理想高校進發的羈絆。據《新華日報》此前報道,有學生鑒于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高校不再為專碩學生提供住宿和租房補貼,就只能“忍痛割愛”,選擇其他高校。此外,部分學生住在離校較遠處,每天在學校和住所間來回奔波的情況,也必然會牽扯一定的精力,不管是在利用圖書館、自習室等公共資源,還是同導師交流方面都多有不便。
正如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的,“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事關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事關高校辦學能力提升,事關千萬家庭教育獲得感。”如何緩解高校研究生住宿條件緊張的局面,讓學生不再“為住發愁”,值得深入探討。
指導意見特別提到,鼓勵高校通過購買、租賃學校周邊的人才公寓、商住樓等社會用房,補充宿舍資源,并按照校內同等標準,加強配套服務管理。在高校新建或改造校舍之外,引入社會力量緩解供需矛盾,的確可以成為有益補充。
高校新建宿舍,審批和建設周期相對較長,很難即刻滿足眼下的迫切需求,而且為避免盲目建設造成的閑置,新建校舍還需充分將當下需求、未來辦學情況等綜合納入考量,不宜倉促上馬。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高校在解決當下問題上沒有作為的空間。
不少專家都曾指出,高校周邊的一些社會住房設施齊全,改造投入少,靈活性較強,有些甚至可以實現“拎包入住”。因此,未來可以嘗試由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協調方,加強校企合作,在有效監管下鼓勵高校同周邊人才公寓、商住樓等建立長期租賃關系,并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從而有效緩解部分研究生租房遠、租房貴的困境。
指導意見明確,“把高校學生宿舍作為專項建設內容單列,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范圍。集中財力重點支持高校學生宿舍建設,帶動地方政府加大高校建設投入。”在研究生住宿社會化方面,相關資金可以承擔一部分社會化租賃成本,讓學生住房支出更可負擔、更適配學生的居住需求。
比如,是否能把學生的住房價格“打下來”,讓租房更有性價比?又如,能否基于學生的實際需要,打造圖書室、自習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間,并引入必要的安保系統,讓學生住得更為舒心、安心?此外,這些專項資金還可用來為租房同學(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資助和補貼,減少學生完成學業的后顧之憂。
總之,面對當下研究生的住宿供需缺口,高校或許無法“一步到位”地全部解決安排。但是,學生的住房困境不該被無視。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高校盡量統籌既有社會資源,想辦法減輕學生的“住宿焦慮”,也是保障學生利益和教育公平的責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