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選修課,“寶”在哪里?
發布時間:2025-01-14 13:45:4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大學選修課的意義,在于一個“選”字——各色各樣的選修課,你為什么會選這一個?
近年來,不少高校的特色選修課“一座難求”,甚至火出學校,在網絡上引發極大關注,被網友羨慕地稱作“寶藏”選修課。
學期結束,這些“寶藏”選修課讓師生們收獲了什么?它們對高校完善課程設置有何啟示?讓我們走進課堂,一探究竟。
天津醫科大學學生在進行心肺復蘇練習。劉東岳攝
中山大學體育教師在指導啦啦操隊隊員訓練。新華社發
野外生存技能課,有探險更有成長
講述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2023級本科生 王怡蓓
這學期,我終于搶上了“野外生存技能”選修課。這門課于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冒險和成長的飛躍。
記得上第一堂課時,楊平恒教授談到他開這門課的初衷:在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里,野外生存技能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特別是對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來說,更是陌生而遙遠,而在陌生的野外環境中,這些技能可能就是生命的防線。
此后每堂課上,我仿佛踏入一個個全新的世界。這里,不僅有地理學的知識,還有運動訓練學、物理學、生物學、旅游學等多學科的交融,每一堂課都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楊老師的課程設計巧妙而全面,從基礎的野外徒步技巧到應對自然災害、野生動物攻擊的策略,再到復雜的繩結和單繩技術,每一項技能的學習都充滿挑戰與樂趣。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單繩技術。從最開始的緩坡練習,到從五樓垂直索降,使我對單繩技術的認識產生了質變。在緩坡練習時,楊教授耐心講解每一個步驟,從裝備檢查到繩索調整,再到心理調適,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記得第一次從二樓往一樓索降,我在楊老師鼓勵下翻出欄桿,帶著極度緊張的心情松開緊握欄桿的手,突然感覺身下是無盡的虛空,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但當我被繩索多重保險穩穩吊在空中時,那種如同飛翔的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我逐漸平復心情,按照楊老師事先教授的操作步驟,安全降至一樓,所有的恐懼被興奮和成就感所取代。
這學期課程結束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野外自救技能的提升,更是身心的成長。我感覺自己不僅學會了野外生存技能,更學會了面對困難時如何保持冷靜和勇敢,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和冒險精神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被徹底激發了,開始渴望探索那些未知的角落,去體驗生命的無限可能。
選修“野外生存技能”這門課,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它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冒險和嘗試。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旅途中寶貴的財富,指引我不斷前行,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數字體育課,在虛擬運動中解難題
講述人:北京大學2022級本科生 蔡知行
我對體育的熱愛由來已久,傳統體育項目讓我領略到了運動的力量感與美感,但得知北大開設“數字體育”課程時,內心的好奇與對未知的探索欲瞬間被點燃。體育在數字技術加持下有啥不一樣?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門課。
“數字體育”課程的創新點首先體現在運動體驗的突破上。傳統體育受時空限制,而這門課借助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將運動場景拓展至更多可能。虛擬騎行課上,我們仿佛穿越到環法賽場,逼真的環境模擬讓我感受到每一處坡度、每一絲風向的變化,真正體驗到職業車手的速度與激情;健康電競課上,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引導我們在競技中關注健康指標,探索電競與健康的平衡,讓我對電競有了全新認識;賽博高爾夫更是打破了場地局限,讓我們隨時隨地享受揮桿的樂趣,每一次擊球都伴隨著精準的數據分析,助力我不斷提升技巧……
吸引我們的,還有老師的授課模式。課堂上,老師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數字技術原理,將復雜的概念融入實際運動場景中,讓我們輕松理解。當我們在虛擬運動中遇到難題時,老師會與我們一同探討解決方案,鼓勵我們大膽嘗試新的策略。這種互動式、探索式的授課方式,極大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創新思維。
這門課,不僅僅關注體育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塑造。課上,我和同學們組成小組,開展基于數字技術的體育項目開發。例如,我們嘗試開發一款運動姿態糾正App,通過對運動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運動建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運用編程、數據分析等多學科知識,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這種以項目為驅動的學習方式,讓我們在實踐中鍛煉了創新思維、提高了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期待,未來有更多像“數字體育”這樣擁抱新技術、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選修課,引導我們在多元的學習體驗中探索未知、激發潛能。
海外實踐課,“描繪全球圖景”
講述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陳宇
記得那天,在學院公眾號上看到一條信息——“沙特文化與中沙青年人文交流等你探索”,我毫不猶豫點了進去,認真填寫并提交了報名表,與“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選課的十余位同學來自不同院系、專業、年級,背景上的差異和多元,讓大家在還未前往實踐地前就體會到了“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有的承擔外聯工作,自主設計日程、自主聯絡參訪機構;有的負責宣傳拍攝,提前安排新聞稿排期、對接校內外媒體;有的擔任后勤大管家,訂購機票酒店物資……通過將“全球勝任力培養”融入課程的方方面面,讓每一位同學都成為課程中“深刻的體驗者”,而不是“路過的旁觀者”。
行前,自主設計課程環節;行中,深度沉浸在地體驗。于我而言,沙特阿拉伯是一個停留在想象中的、完全陌生的國家。沙特人的衣食住行什么樣?與異國青年交朋友需要注意什么?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阿關系有何發展?帶著好奇和緊張,我與課程師生共同踏上了這次思想之旅。走在沙特街頭,當地人的熱情問候,夜晚紅海邊席地而坐的沙特人發出共觀球賽的熱情邀請,以及每一張樸實的笑臉、每一次主動的攀談……撫平著我初到一個陌生國度的焦慮,也讓我真正體會到,懷揣真誠與好奇,才能打開并擁抱一個全新的世界。
短短幾天,我們參觀拜訪了使館、領事館以及沙特高校和研究機構、文化機構等。在途中大巴車上、在酒店大堂里、在沙特“世界之巔”的懸崖邊、在吉達紅海疾馳的快艇上,我們隨時隨地交流討論,在友好交往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鑒。
這門課讓我慢慢成為懂得“描繪全球圖景、提出全球問題、開展全球對話、作出全球貢獻”的新時代青年。在后續的課程安排中,我從沙特實踐隊伍的一名支隊員,成長為實踐支隊長,再成長為課程實踐助教。身份不斷轉變,渴望以青年之力助力文明交流互鑒的初心一直未變。我始終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放眼世界、服務世界,大踏步走到世界舞臺中央。
急救課,教技能也教擔當
講述人:深圳大學醫學部高級實驗師 陳獻雄
真沒想到,“生命應急救護”課程這么受歡迎。有學生沒選到課,給我發郵件,希望以后多開放點名額。還有學生告訴我,放假回家后,要把課上學到的急救知識教給家里人。聽到這些,我心里直呼:這門課,開對了。
據第五屆中國急救大會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年因心臟疾病猝死的人數多達76萬,其中90%以上發生在醫院外。心臟停搏的最佳搶救時間是4分鐘之內,即“黃金4分鐘”。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救助,每延遲1分鐘,存活率就會下降10%。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及時施救,成功率能提升40%左右。
如何利用4分鐘的時間窗口,讓更多心搏驟?;颊叩玫阶罴皶r的搶救?如果有更多人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完全有可能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條寶貴的生命。
生命應急救護,乃是“爭時間、搶速度、救生命”的過程,包括心搏驟停、大出血、氣道異物梗阻等意外事故的應急救護。普及這些急救知識和技能,高校責無旁貸。
我們的“生命應急救護”課之所以向各年級各專業學生開放,就是希望所有人都有機會了解和掌握急救技能。醫療知識專業性強,為了讓課堂內容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充滿趣味,我們采用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案例學習,配合視頻和現場模擬演示、小組角色扮演等開展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理解并掌握急救知識和各種技能。
每當我們傳授徒手心肺復蘇術和AED使用方法,以及傷口包扎、骨折固定等技巧時,課堂上的氣氛陡然就活躍起來。很多學生都想上手試試,“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一個勁地問我們動作標不標準、力度合不合適、怎么調整……
其實,這個社會不缺乏愛心。很多時候,大家不敢上前救人,是因為不懂得急救技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能讓更多年輕人掌握急救技能,讓他們敢救、能救、會救,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救援,守護每一個生命。
非遺課,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火花
講述人:西北工業大學工程實踐訓練中心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符磊
當非遺技藝與智能制造相融合,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在我們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瑯的設計與制作”課程的課堂上,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科技正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老師,這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上限了,您看還能再增加人數嗎?”每逢選課周期,總有同學詢問。
為何一所工科院校要開設非遺相關課程?說起來有點偶然。一天,課程組梁曉雅老師得到一個掐絲琺瑯發卡,眼前浮現出一幅美輪美奐、線條清晰的圖案,隨即向課程組負責人呂冰老師道出自己的“驚喜發現”:“這不就是我每天上課畫的平面圖嗎?”這讓正苦惱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課堂的呂冰老師有了主意——掐絲琺瑯與工程實踐課程建設有著良好的切入點。
課程組確立“智能繼承文化、跨界同求藝術、工程塑造價值”的現代工程教育理念,希望通過掐絲琺瑯課程讓學校工科生接受更多藝術的熏陶、提高人文素養。2017年秋季學期,“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瑯的設計與制作”課程首次亮相,選課人數迅速爆滿,此后每年都保持這種狀態。
現在,在學校實踐訓練中心總能看到這么一堂“奇怪”的課:學生們穿著漢服,跟著老師學習掐絲琺瑯的歷史;通過造型設計技術,設計三維琺瑯文創作品;穿梭在數控機床、激光切割機、3D打印設備、PCB制板機之間,一絲不茍地制作琺瑯圖案;采用計算機編程語言,讓琺瑯文創作品展示出現代與傳統融合之美……
我想,對于我們這所培養飛行器設計人才的高校而言,開設這樣的選修課,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掌握的審美意識與工程能力,肯定會對他們今后設計飛行器有所啟發,能讓他們設計出擁有更多中國元素、兼具科技和美感的飛行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