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為高質量發展構筑強引擎、塑造新優勢。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塑造發展新優勢。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不僅是主動適應并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也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帶動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的關鍵舉措。一是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而攀。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針對短板產業實施補鏈行動,優勢產業則著重于延鏈拓展,增強產業發展的整體接續性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對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的攻關力度,推進智能制造工程,強化傳統制造業基礎支撐體系,進一步激發傳統產業蘊藏的巨大內生動力。二是要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蝶變。加速數字化技術的賦能進程,助力企業實現設備智能化升級、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及勞動力的技術培訓。深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應用,促進其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斷創新傳統產業生產經營模式。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增強供應鏈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和提高產業鏈資源的共享效率,實現全鏈條協同創新。以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標桿,引領并推動產業集群的全面數字化轉型,促進資源的在線優化配置、產能的靈活調整以及產業鏈的高效協同,進而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整體改造與升級。三是要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而行。加大對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投入,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建設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綠色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實施和推廣綠色技術示范項目,對采用先進綠色技術的企業和項目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技術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綠色技術和管理經驗,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強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構建包括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在內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效應。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新的競爭賽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一是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充分考慮產業鏈的需求,確保創新資源能夠精準地投入產業鏈的關鍵點位和薄弱環節。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帶動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緊密合作和資源共享,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二是完善生態構建和場景應用。強化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優化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與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鼓勵和支持各地區基于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既有優勢和特色產業,進一步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合作,著力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在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制造、商業航天、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產業需求牽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良性循環體系。三是以數字平臺建設促進數實融合。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建立行業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機制,通過數字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國家和省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為科研機構提供充足的資源和支持,鼓勵其圍繞智能制造以及相關交叉前沿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并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將科研成果快速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同時,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數實融合的政策法規,確保數字平臺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在合規、安全的軌道上。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賽道。未來產業是重塑全球創新版圖與經濟格局的前沿力量,是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所在。我國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未來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加強戰略引領和謀劃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對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潛在影響做出前瞻預判、提前布局,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要建立開放合作的科研平臺以及跨學科、跨行業的協同研究機制,匯聚各方智慧和資源,促進學術交流與資源共享,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突出作用,集中并優化配置各類優勢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等,確保其能夠高效協同、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提升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育未來產業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家和科學家勇攀科技高峰、敢于探索未知領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與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與潛能。加快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緊密結合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