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中耳炎這個“小惡魔”總是時不時地出來搗亂,讓家長們憂心不已。為何兒童相較于成人,更容易受到中耳炎的侵襲呢?是他們的耳部構造有特殊之處,還是生活中的某些習慣在“作祟”?

據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病院專家介紹, 中耳炎是兒童期的常見病,發病率高,易復發,并發癥和后遺癥也多。兒童期為什么比成年后更加容易得中耳炎呢?首先,這與小兒的中耳部解剖、生理密切相關。兒童期咽鼓管又短又直,管腔比較寬,咽鼓管的生理性狹窄還沒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這樣,咽鼓管鼻咽部的開口就幾乎與鼻底相平。由于兒童咽鼓管的這一特點,鼻咽部的分泌物和細菌就比較容易沿著咽鼓管咽口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其次,中耳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咽鼓管開口于鼻咽部,也就是鼻腔后面和咽腔頂部。這個位置在兒童期有腺樣體和淋巴組織生長,而且兒童在這個生理階段淋巴組織增生,會比較大,對開口于其兩側的咽鼓管很容易造成堵塞或部分阻塞,不僅對咽鼓管的引流造成影響,而且由于常常局部積聚細菌和分泌物,更加容易導致逆行感染。

第三,兒童免疫力較差,不僅中耳局部免疫功能發育不全,而且易發上呼吸道感染和鼻、咽部相關感染。此時鼻堵、多涕、腺樣體因為炎癥增生活躍、鼻咽部分泌物和細菌積聚,這就很容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腔而引起中耳炎。如果兒童患麻疹、猩紅熱、百日咳等傳染病,中耳炎的發病的機會就會增多。

第四,錯誤的哺乳姿勢和不良習慣有時也會增加誘發中耳炎的機會。比如,大人圖省事讓嬰兒自己躺在那里吃奶,或者平抱著孩子哺乳。其實在孩子吸吮和吞咽的時候咽鼓管會主動開放,由于哺乳姿勢不正確,乳汁就可以很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再比如小孩子喜歡游泳,不潔的游泳池水會改變兒童鼻咽部正常的細菌比例、或者經過咽鼓管進入鼓室導致中耳炎發生。

如何預防?首先,喂奶姿勢和方法要正確。嬰幼兒要抱起來喂哺,人工喂養喂哺時不要太多、太急。尤其是要避免讓嬰兒自己躺在那里吃奶,或者平抱著孩子哺乳;其次,預防感冒。當感冒鼻塞、孩子鼻涕較多時,注意不要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涕。最好教會孩子先擤一側鼻孔,再擤另一側鼻孔。要是給更小的孩子擤鼻,至少也不要堵得太嚴。孩子一旦感冒注意及時用藥,保持鼻腔通暢很重要;第三,要注意防止兒童將異物塞入外耳道,家長也不要隨便挖耵聹或取異物。不恰當地取耵聹或異物有可能將鼓膜戳破,使外耳道細菌經過破損的鼓膜進入中耳引起炎癥;有些小兒由于表述能力差、發生中耳炎時哭鬧、撓耳,家長要想到是不是孩子耳朵出了問題,及時帶到醫院檢查。不要等到耳朵流出膿液了,才發現原來是得了中耳炎。還有的孩子可能得了中耳炎自己說不清楚、或者癥狀比較輕孩子沒注意。家長要留心孩子看電視聲音是不是比較大,經常叫不答應,或者老師反映上課注意力老不集中。如果有這些情況,最好能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查查耳朵。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