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游客在參觀“對話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

“陛下你好。”“你來自哪里?”“你叫什么名字?”11月27日,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廳的AI交互設備前,兩個小朋友正在詢問“宇文邕”一些問題,屏幕中的“宇文邕”一一答復。

11月26日,“對話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

作為國內首個以展覽方式全方位呈現科技考古的成果展,該展覽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北周武帝孝陵的科技考古成果進行科學轉化,讓公眾對科技考古有更多了解。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北朝后期,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權,為全國大一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宇文邕為北周武帝。

“對話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從族群起源、面貌復原、死亡原因、飲食結構四個方面全面展示了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的研究內容、方法、過程和結果。

宇文邕的族源、死因以及外貌曾經眾說紛紜。今年3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了有關北周武帝孝陵的最新研究成果,讓這些謎題得到了解答。

1994年9月30日至1995年1月20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現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咸陽市考古研究所(現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咸陽市底張鎮陳馬村東南的一座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考古學家根據武帝孝陵志石、周武德皇后志石、天元皇太后金璽以及墓室的棺槨遺跡,判定此墓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和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對武帝遺骸樣本中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后,研究團隊發現,其體內砷、硼、銻的含量顯著高于同時期貴族的平均水平。

在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層人士服用道家丹藥,以求滋補長生。據史料記載,公元575年至578年,武帝數次發病,“癘氣內蒸,身瘡外發”“身生癩瘡,惡疾而死”。這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膚病為主,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現。由于慢性砷中毒,病人的皮膚上會出現彌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著和病變,并導致血管發生變化,四肢出現疼痛和紅腫。

北周武帝為鮮卑族。鮮卑人群的起源研究是歷史學和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課題。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紹,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于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同時,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這種差異很可能是鮮卑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周邊人群長期通婚的結果。這一發現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胡漢融合”對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意義重大。

此外,研究團隊用顱骨CT掃描技術對宇文邕的面貌進行了初步復原。通過分析控制頭發、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后,研究團隊認為“他是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踏入展廳,仿佛走進了干凈敞亮的實驗室,隨處可見的化學元素符號和實驗用品讓人眼前一亮。

“本次展覽在展陳設計中引入‘實驗室’的概念。展覽設計注重展廳整體情境、氛圍的營造,通過空間布局、色彩燈光、展項設計把展廳還原成一個實驗室,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陜西歷史博物館策展人潘婷說。

整個展廳以淺灰色為主色調,局部配以紅色、黃色、綠色等色彩,突出現代感、科技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觀展環境。在展項設計方面,策展人運用了很多實驗室的元素,比如燒杯、試管等實驗工具和設備,還有曲別針、文件夾等辦公用具。展覽內容設計上運用電影敘事語言,營造畫面感和懸念感。

潘婷介紹,科技考古是運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與技術,對考古遺址及出土的遺跡、遺物開展專門研究的一門學科。本次展覽旨在展示科技考古通過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在豐富歷史內涵的同時增強了歷史信度。由于這一主題的特殊,展覽中并沒有陳列文物。如何吸引公眾前來觀展,便成為策展人著重思考的問題。

以此為焦點,展廳中布置了許多互動設備:AI交互設備可以展示科技復原面貌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形象;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設置問答知識庫,觀眾可以與“宇文邕”互動、對話;設置繪圖板,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繪制宇文邕的面貌。

在西安讀大學的陳予念正在用AI交互設備與“宇文邕”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屏幕中的宇文邕峨冠博帶,器宇軒昂。“非常新奇。”陳予念說,“沒想到在博物館里能夠看到這樣特別的展覽。”

此外,本次展覽還上線了“對話宇文邕”系列訪談視頻,特邀多位專家學者在線解析展覽亮點。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