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更喜歡男孩還是女孩?’教育局給家長發的調查問卷中,設置這樣的問題實在太離譜了。”近日,山東省龍口市的鄭女士在網絡發視頻吐槽,9月份開學以來,孩子所就讀的幼兒園給家長連發三份調查問卷。有的問卷長達120道題,詢問的內容十分詳細,其中不乏“男孩女孩‘二選一’”等不合理問題,以及“摸底”父母職業、家庭收入、接送孩子使用何種交通工具等內容。

對于這種巨細靡遺的信息采集,家長心存芥蒂,甚至產生被冒犯的感受,并不難理解。鄭女士提供的一份問卷顯示,雖標注為家長匿名填寫,但第一個問題便是填寫孩子的編號或姓名。一方面搞變相實名調查,另一方面又各種“打探”家庭經濟背景、家長職務、孩子是否早產等敏感信息,難免會讓家長產生隱私被過度窺探的不適感,并繼而擔憂:學校如此關心家庭背景,會不會“因財施教”,據此對孩子進行差異化對待,從而影響教育公平?一旦相關內容被泄露,會不會在同學間引發不良攀比風氣,導致學生產生驕矜、自卑等心理?

面對家長質疑,龍口市教育和體育局學前科工作人員表示,問卷并不是由教體局負責編寫,而是屬于山東大學的科研項目,受高校委托發給家長。但受托分發問卷,并不能成為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推脫責任的理由。

調研問卷不能隨意進入校園,有關這類問卷的題目設計是否科學、規范,采集信息如何保密、使用,都應當由主管部門嚴格審核把關。至少,類似聲稱匿名調查卻要求填寫孩子個人姓名或編號,孩子已經出生了還問家長喜歡男孩女孩等低級失誤,完全可以在把關環節被及時發現,避免后續給家長和學生造成困擾。同時,填寫這類問卷并非家長義務,有關調查用途、隱私保障等方面,家長有權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主作出選擇。

這兩年,“摸底問卷”越界的問題頻頻出現。鄭女士發布吐槽視頻后,不少網友都表示曾遭遇過類似情況:“昨晚剛填的,調查家里用的是蹲便還是坐便”“學校發的問卷還要求填爸爸媽媽的手機品牌”“學校發的調查問卷,問我家里是否有自來水,簡直太離譜了”……此前,也有學校打著促進家校合作的名義,摸底家長“社會資源”。種種或不知所云、或邏輯存在漏洞、或窺探隱私的問卷,讓很多家長不堪其擾。

而早在2022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就在《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類App、小程序隨意反復采集學生相關信息。

面對國家明確要求和家長對越界調查的普遍反感,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需擺正態度,不要把家長和學生當成天然的、可供隨意支配的答題樣本,動不動就以派發任務的形式進行調研。畢竟,家校合作的初衷是促進良好溝通,共同關注和引導孩子的成長。如果一味給家長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只會引發他們的抵觸和反感,最終侵蝕家校合作的信任基石。

總之,調研進校必須謹慎對待,對于調研內容的科學性、規范性,采集內容的邊界和隱私保障,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盡到審核義務,并根據問卷發放的必要性進行判斷,避免問卷泛濫,給家長和學生帶來困擾。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