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很多習慣都是在童年養成的,尤其在3—10歲,是性格行為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小編分享三個秘訣,可以切實有效地幫助孩子養成長期的好習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環境是好習慣的土壤

堅持好習慣,并不是僅僅靠意志力那么簡單,環境的影響一直被小覷了。

孩子不愛整理,桌上的東西常常雜亂無章,我們就盡量保證家庭的大環境整潔、干凈,讓孩子“不好意思”毀掉這種環境;

孩子沉迷手機,我們幫他分散精力,帶他去玩別的東西,讓他想不起來手機這回事;

孩子貪吃零食,那么家中的零食盡量不要隨處可見,增加孩子吃零食的難度,吃零食的行為會有效減少。

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我們可以通過環境制造阻力,讓壞習慣的滋生變得困難。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孩以前不愛喝水,不到口渴的地步不會想起來喝水,后來媽媽準備了幾個大容量的水瓶,放在家中孩子最常待的幾個角落,孩子喝水的量就增加了。

其實,改變環境比改變孩子容易多了。

同理,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多讀幾頁書,那么盡量把書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確保當孩子想看書時,隨手就能拿起一本書。

如果想讓孩子專心學習,那么盡量給他一個安靜的區域,不要有過多的雜物,盡量把玩具、零食以及電子產品等容易令孩子分心的東西撤離視線。

總而言之,想讓孩子養成什么習慣,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幫助他,清除環境中的障礙,讓孩子的言行品行在環境中得到最初的熏陶。

02

好習慣需要簡單易行的開始

一位語文老師曾說起這樣一個故事:

他剛當三年級班主任的那會兒,特別想幫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但這對很多孩子而言,很難堅持下去。

他就想了個辦法,告訴孩子們:日記不限字數,一句話也可以。

孩子們一聽,高興壞了,畢竟這個要求太簡單了,幾乎不費氣力就能輕松堅持下來。

時間久了,有的孩子發現一句話不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天,開始越寫越長。令人驚喜的是,即使到了四年級,還有不少孩子在堅持寫日記。

在培養孩子習慣之初,也應讓第一步簡單易行。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一開始就給孩子買很多書,孩子根本讀不進去,他們的閱讀興趣還沒萌芽,就被家長澆滅了。

正確的做法是:一開始我們不要奢求孩子短時間內完整地讀完一本書,而是從繪本入手,從簡到難、由淺入深,難度遞進,一些經典名著可以從每天讀完1個章節、幾頁開始。

培養好習慣,需要一個好的開始,把計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只要孩子做到了,父母就可以多加鼓勵,孩子的成就感就會一點點增加。

好習慣都是日積月累慢慢堅持下來的,一開始不宜將目標設置得過大過難。

03

讓孩子體會到好習慣帶來的好處

好習慣不會限制自由,反而會創造自由。

比如,你想讓孩子按時起床,可以說:

“寶貝,如果你現在起床,就可以吃到街口那家你最愛的小餛飩啦!”

比如,你想讓孩子出門不磨蹭,你可以說:

“如果我們現在穿鞋出門,去游樂園不用排長長的隊伍,可以多玩一會碰碰車了!

這種表達比直接的催促要好太多,它能讓孩子意識到: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事情,原來有這么多好處。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好處”是家長贊賞的藝術。

比如家務,孩子一般很難從這種勞動中體會到愉悅的感覺。

有位家長曾經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張讀初三的兒子給她做早餐的照片,兒子平時沒有做家務的習慣,這天心血來潮給媽媽做了個三明治,讓媽媽感動了許久。

這條朋友圈被兒子看到,變成了一種“變相的鼓舞”,他看到媽媽這么開心,體會到了為家人服務的價值和意義,做早餐的次數也變多了起來。

心理層面的“獎勵”,對孩子也是很受用的。

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在往好習慣上靠近時,我們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

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積極的反饋越多,越是能強化這一行為。

說了這么多方法,最后提醒大家,養成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沒有任何“速成班”,我們只能趁著孩子小,有很強的可塑性,密切關注并引導,督促孩子堅持下去,未來才能受到好習慣帶來的種種滋養。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