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清楚教育在時代變革中的位置,知曉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才能不斷增強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緊迫感、使命感

■ 推動觀念更新,善于把方向變方法、把思路變舉措,找準“路和橋”,從而推出更多全新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推進教育強國取得切實成效

日前,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出席重慶市教育大會時指出,要充分認識教育強國、教育強市建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認清國家戰略利益和目標的變化、認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變化、認清世界政治格局調整的變化、認清我國人口社會結構的變化、認清教育強國建設階段性特征的變化,研判這些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樹立新的現代教育觀。

今年的全國教育大會強調“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建成教育強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這標志著教育在國家現代化戰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刻把握教育在國家現代化戰略全局中地位、作用日益重要的趨勢變化,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立足的認知原點和戰略判斷。看清楚教育在時代變革中的位置,知曉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才能不斷增強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緊迫感、使命感,更有力地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更好地回應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

教育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既是由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也是由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在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決定的,更是教育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深刻變化、教育與社會經濟互動加強的結果。

從國家戰略利益和目標的變化來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依靠科技,也唯有依靠科技。科技與教育具有內在一致性,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這決定了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替代、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高等教育,作為創新人才的集聚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強盛的“密碼”和最為寶貴的財富。這也就是為什么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變化來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既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深層次變革,對人才培養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傳統人才培養方式、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這既要求變革學科專業,通過合理的學科設置、交叉融合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要求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層次轉型與變革,培養能適應快速變化社會、能與智能技術和諧共存的人才。

從認清世界政治格局調整的變化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地緣政治博弈持續加劇。能不能培養出在世界上“掰手腕”的一頂一人才和大批高素質建設者,是對教育的重大考驗。教育要成為強國建設的有力支撐,必須打破思維極限、破除路徑依賴,實現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服務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真正有所作為,實現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科技自主創新的有效突破。

從我國人口社會結構的變化來看,學齡人口的規模和分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既對我們全面認識學齡人口變動特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出了挑戰,也為我們推進教育改革、辦好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帶來了機遇。學齡人口規模和分布變化的另一面是,受教育者成長環境、知識結構的變化。這要求我們加強對受教育者的研究,科學把握受教育者的變化、科學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從教育強國建設階段性特征的變化來看,當下,我國教育事業站上了新起點,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關鍵階段。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短板,領軍人才不足等問題仍需要直面和破解。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仍需要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適配。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質量的新期盼仍有很多“硬骨頭”要啃。我們既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又要正視差距、勇毅前行,不斷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世界政治格局調整加劇、人口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教育強國建設進入新階段……研判這些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樹立新的現代教育觀,是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把戰略圖景轉化為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效的必要前提。它涉及的是我們如何認識教育的戰略地位與作用,教育如何變革以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教育如何服務高質量發展強化戰略支撐作用,教育如何滿足人民的期待等一系列問題。推動觀念更新,善于把方向變方法、把思路變舉措,找準“路和橋”,推出更多全新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推進教育強國取得切實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教育力量。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