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耗”這個詞,很多人并不陌生。有人說,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精神內耗”型的家長。

您是否思考過,我們的幸福感從何而來?讓很多家長感到不幸福的“內耗”是什么呢?

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長“內耗”產生的原因和應對策略——

什么是內耗?

心理學家有時候把內耗稱為做“衰竭”,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一種無助、煩惱、焦慮、緊張、恐懼,越努力越覺得沒意思。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人類有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叫做“自我耗損”。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的意志力,這種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它會產生耗損。就像力氣用多了會覺得手足乏力,這是一種體力上的損耗,人的心理同樣會有一種損耗。

內耗產生的原因

非理性的認知

以下4種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導致非理性認知:

第一是絕對化,就是一定要這樣、必須這樣、不這樣就不行。

第二是過度泛化,一點小事就泛化到所有事情上。

第三是匆忙下結論,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好,覺得一輩子就完了,將來沒有出息了。

第四是“一根筋”,一貫如此、總是如此、線性思維。

完美主義的傾向性

為什么有的家長那么難接受孩子的不足呢?

首先是因為人的社會天性。

我們經常要跟別人比較,需要通過別人來確定自己是誰。這是一種社會的意識,也是人的特點。沒有攀比的意識、沒有進步的意識,我們就很難超越自己。但這個意識過強,也會傷害自己。

其次與個性特征有關。

一是完美主義的人格。一切事情總是要最好的,比如看電視一定要挑最好的節目,做任何事情都要配最好的設備,這是完美主義。

二是不穩定的自我認識。如果覺得自己不行,但能夠很穩定地接納自己,也沒有問題。

如何應對精神內耗?

拒絕完美對孩子來說,面面俱到不可能,孩子的成長也要有所取舍,孩子擅長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你覺得該做的事情就多關注。

少講機會成本。很多人老在想,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性,我是不是丟掉了其他的發展道路,其實沒有必要。少想其他可能,多感恩、少遺憾。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對,一定要和老師、孩子、其他人溝通交流。比如,你是不是經常認為孩子很懶惰?那你要多去問一問,要了解一下實際情況,不要簡單地自以為是。

保持鈍感鈍感不是對外在冷漠無知,而是自己知道也明白,只是比較從容、淡定、不慌不忙、不急不躁。

怎么讓自己保持鈍感?先從欣賞、表揚開始,欣賞自己、欣賞孩子。

家是什么地方?對古人來說,家是舔傷口的地方。我們出去拼斗,跟天斗、跟野獸斗。受了傷怎么辦?回到自己的洞穴,有家人的陪伴和呵護。所以家不是戰斗的地方,家是呵護自己的地方。在家要培養愛的精神、愛的情懷,互相關心、互相促進、互相幫助,欣賞自己、欣賞孩子,克制批評的沖動。

積極行動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如何讓我們停止對待自己、對待孩子的這種內耗呢?

最簡單的就是呼吸,你跟孩子說話之前,先深呼吸。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忍不住要發火,怎么辦呢?告訴自己 “別急別急”,深吸三口氣,再跟孩子談話,跟他交流。

再比如,撫摸自己的膻中穴,或者鼓鼓掌、捶捶胸,都是一些很簡單的能讓自己情緒舒緩的小秘訣。

當然也可以做專業的練習,冥想、打太極、寫毛筆字,這些都能讓我們意守一處,內心的煩惱、焦慮和擔憂隨之轉移。

還可以給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比如運動。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大量化解壓力激素,每天有10分鐘到30分鐘的運動,都會讓自己精神力量增強,疲乏內耗的感覺消失。不要以為運動就是鍛煉身體,運動也是最好的心理調節、養性、養心的方法。

另外,向他人傾訴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父母親覺得自己特別煩、特別累、特別著急時,也就是意志在耗損時,這個時候可以給自己找些事做。這個事能讓你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一種心無旁騖的境界,做起來特別順、特別流暢、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你特別喜歡這種感覺,點滴入心、絲絲入扣,完成之后有一種醍醐灌頂的快樂。這種事情就要多做、多用、多回味、多體驗,這是幫助我們戰勝內耗的絕佳方法。

如何幫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如果讓我們感到內耗的來源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的易怒、敏感和焦躁,那要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呢?

首先,家長是最好的榜樣。

家長讓自己活出積極的樣子,保護自己內心的平和,其實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因為孩子的情商、智商、職業選擇和三觀都跟父母親密切相連和相適。

第二,教孩子學會延遲反應。

有時候孩子情緒失控,一觸即發,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技巧,讓他延遲反應,比如深吸三口氣,或者想三個問題再反應。

第三,培養孩子的情感詞匯,學會識別和表達情緒。

小孩出現各種情緒反應,大人就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家長要經常和孩子交流。大家一定要記住,培養孩子會溝通、會說話、會交流、會表達,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生存能力。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