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廣東某職業院校學生因家中急事凌晨想要離開寢室而被阻攔。昨天(11月25日),涉事院校發布聲明稱,相關宿舍宿管員確實處理不當、做法生硬,但網傳“學生下跪求情”“因沒有及時開門導致沒能見上親人最后一面”與事實不符。

結合目前信息,相關院校對學生日常管理已超出人們對“嚴格”的認識。也因此,人們在關注此事時,更多擔憂的是圈養式管理對學生自身成長的影響。就在本月,山東某高校一女生宿舍突發火災,學生質疑宿舍樓人臉識別的閘機成為安全撤離的“攔路虎”,而校方人員回應,刷臉才能保證學生安全。這同樣是高校圈養式學生管理的縮影。

大學生基本業已成年,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換句話說,他們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也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高校管理工作角度出發,對學生宿舍樓進行合理的管理無可厚非,如常見的約定統一的宿舍樓開關門時間,有的學校還會對學生宿舍的用電功率進行限制等。問題在于,相關的管理規定在落地中變了味,上述案例或能說明一些情況。

高校如此管理,某種意義上就是校方懶政。學生不能不管,但學生并不好管,既然如此就從政策上著手,實行“一刀切”管理。類似管理自然而然會將壓力向下傳導,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在學生出現緊急狀況時不會變通,機械化執行相應管理流程而造成矛盾積聚和擴大。無論是學生有急事需要緊急出門,還是宿舍火災要及時疏散逃生,這些都是人們基本認知中可以打破制度規定約束的特殊情形。當然,人性化管理、科學化管理,需要校方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兩相比較之下,相關院校的行為就是在逃避管理責任,從而為自身減輕負擔。

兩起圈養式管理所引發的社會關注,除了高校管理懶政問題外,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意識同樣值得思考。有急事而出不了宿舍,火災逃生還要掃臉,大學生很容易被這樣的圈養式管理所規訓。大學除了知識的傳遞,也應是培養學生活躍思維、勇于探索、敢于打破陳規偏見的場所。無論哪種類型的高校,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摒棄圈養管理。圈養意味著壓制,壓制就不容易打破陳規。打破陳規才能創新出彩,而創新是現階段我們國家和社會最為稀缺的發展動能。

上述相關新聞事件,并非個案,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高校教育現象。不僅大學校園,中小學校日常管理中也不時能夠發現圈養式教育帶來的問題。今年9月,上海某中學六年級新生在體育鍛煉時暈倒,沒有學生立即上前照顧或尋找老師,這樣的反應同樣耐人尋味。學生們被圈養式教育壓制,不僅是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在這樣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恐怕也不會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