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葉嘉瑩,因病醫(yī)治無效,于11月24日15時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一生與詩為伴,被稱為“詩的女兒”的葉嘉瑩,走完了自己的詩詞人生。

很多人都記得,百年誕辰時,滿頭銀發(fā)的葉嘉瑩還坐在輪椅上微笑著給大家講詩。有人稱她是“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也有人覺得她“站在那就是一首詩”,還有人形容她“一生都與詩詞戀愛”……而葉嘉瑩 說,自己是一生一世都以教書為工作、為事業(yè)的人。

她一生致力于她所摯愛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從教數(shù)十年,培養(yǎng)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她幾乎捐獻了個人的全部財產(chǎn),設(shè)立了“葉氏駝庵獎學金”“永言學術(shù)基金”“迦陵基金”來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傳承發(fā)展事業(yè)。她希望能把古人詩詞里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傳給年輕人。

葉嘉瑩出生于1924年,自幼就表現(xiàn)出對詩詞閱讀極高的興趣和天賦。16歲時,她就寫詩《詠蓮》:“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p>

她1945年從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畢業(yè),1954年開始在臺灣大學任教。1969年葉嘉瑩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半生顛沛流離,葉嘉瑩始終心系祖國。1979年開始,她每年都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后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gòu)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1993年,她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后更名為“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長,后定居南開大學。

因為出生在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她的小名叫小荷。她相信,南開大學馬蹄湖的那片荷花“呼喚著自己回到祖國”。而如今,她永遠留在了馬蹄湖畔。

她是活在詩詞里的人。很多跟著葉嘉瑩讀詩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寫詩,還是評詩、講詩,葉嘉瑩都會在其中注入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美。

詩詞陪伴著葉嘉瑩經(jīng)歷過家國破碎的痛,體味過親人離去的傷,感受過漂泊海外的苦。她曾說:“我的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樂觀、平靜的態(tài)度,這與我從小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葉嘉瑩認為,詩詞能夠用它的美麗的韻律、聲音傳達一種教化。她構(gòu)建了以“興發(fā)感動”為核心的、特色鮮明的詩學體系,在弘揚傳統(tǒng)與文明互鑒中作出了獨特的巨大貢獻,同時實現(xiàn)了詩學探索與人生修行的交融。

從教多年,葉嘉瑩始終堅持弘揚中華詩詞教育傳統(tǒng)、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曾先后榮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等數(shù)十項獎項和榮譽稱號。

百歲高齡,葉嘉瑩仍在親自指導博士研究生。晚年,她寫下詩句“中華詩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許再攀”,意為中華詩教要傳達給下一代,要年輕人共同向著李白、杜甫這樣的高山去攀登。這是她的期待——讓年輕一代把中國的詩詞傳統(tǒng)一直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