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京劇如何走進少年的心

新編京劇《心愿》劇照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印有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徽的紅色大幕拉開,一束光躍然臺上,70多歲的指揮家林大林抬起指揮棒,“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紅領巾是先輩們的熱血染成,時刻準備著,為著生命中的星星火炬……”的歌聲響起,在京劇與民樂的伴奏聲中,一個有點淘氣但熱愛音樂的小男孩渴望戴上紅領巾、加入少先隊的故事在舞臺上鋪展開來。

近日,由北京京劇院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簡稱“北戲”)合作推出的新編京劇《心愿》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75周年。

這是一次充滿傳承意味的創作。《心愿》會聚了北京京劇院和北戲百余名演職員,舞臺上,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以及多位國家一級演員、優秀青年教師攜手北戲學子同臺演出。師帶徒、大帶小、老帶新,放眼望去盡是青春身影,散發著戲曲傳承的勃勃生機。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程派傳人郭瑋是北戲1988級畢業生,后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這次與母校合作演出《心愿》,勾起了她不少回憶。“回到北戲排練場,學藝時的場景每每浮現,當年老師的諄諄教誨就是我今天創作的動力。”她說。

能跟名家同臺演出,北戲的學生非常興奮,也格外用功,為了不耽誤白天學習文化課的時間,排練都是課后分小組進行,國慶假期,大小演員都“泡”在排練場磨戲。北戲中職二年級的學生周小晴此次在劇中飾演主角林大林的同學,13歲的她去年才入學北戲,今年就迎來人生中第一次登臺演大戲的機會。“能拿到這個角色特別開心,但是我沒學過現代戲,從唱腔到動作都有點不知道怎么下手,老師和導演給了我很大啟發。”周小晴說,“更激動的是,這次能跟北京京劇院和北戲的老師一塊上臺,他們對人物的刻畫、對舞臺的敬畏讓我印象深刻,也激勵了我用功學戲的決心。”

北戲優秀青年教師王文端飾演主角林大林,作為演員,她要通過塑造角色,展現人物的成長。作為教師,她有責任通過自身的表演和對劇目的理解,影響和教育學生,讓他們在表演中成長,更在思想上受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次,王文端的學生郭小雷也在劇中擔任角色,兩人在舞臺上的共同演繹,展現了師生之間的默契與傳承。

作為一部孩子演給孩子看的戲,怎樣讓京劇這門傳統藝術走進青少年觀眾的心,《心愿》進行了有益探索。演出一開始,北戲京劇系的小演員就充分展示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漂亮利落的空翻很快吸引了小觀眾的注意。在塑造性格飽滿的各色人物的同時,劇中還有一群特殊的角色——十多只身披潔白羽毛、憨態可掬的大鵝,一段群鵝舞活潑有趣,讓人忍俊不禁;小鵝還會走下舞臺來到觀眾席互動。這群大鵝由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曹陽陽帶領北戲學生共同飾演。動作設計上,演員要模仿大鵝走路的形態,這時會用上京劇武丑的技巧。有一場戲,大鵝要從2米多高的橋上飛下去救人,也用到了京劇下高、空翻的技巧,這些設計都提高了劇目的趣味性。

也有觀眾表示,這部劇的主題曲很好聽,像戲歌,容易記住和傳唱。該劇主題曲《紅領巾》由張和平作詞、朱紹玉作曲,用京腔京韻的悠揚旋律歌頌當代少先隊員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同時,朱紹玉在配器及樂隊設置上增加了民樂隊,在堅持京劇藝術音樂特色的同時強化民族色彩,更加靠近少年兒童的審美習慣。另一方面,老戲迷也能在劇中聽到地道的西皮、二黃、高撥子、四平調等唱腔板式,可謂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

以演促教是北戲的優良傳統,也是戲曲界培養人才、傳承國粹藝術的關鍵。作為一部可以傳承的教學劇目,《心愿》設置了AB兩組演出陣容,A組由北戲教師、學生與北京京劇院的演員共同演出;B組則完全由北戲師生演出。此外,北戲舞蹈系24名學生、曲藝系3名學生、音樂系21名學生同時參演,舞美系42名學生參與了后臺工作,整臺演出也是一場職業教育的大練兵。

《心愿》首演后,還會根據觀眾反響和專家意見進一步打磨提升,也會走進大中小學校進行演出,通過藝術形式鼓舞青少年繼承先輩遺志、投身祖國建設的決心。

北京京劇院與北戲淵源頗深,不少從北戲畢業的學子進入了北京京劇院,在更大的舞臺上磨礪、成長,為戲曲傳承貢獻力量。2023年9月,在北戲的新生開學典禮上,北京京劇院與北戲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從專業建設、教學科研、藝術創作、演出陣地建設和政策促進五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同年11月,雙方聯合舉辦京劇演唱會上,畢業于北戲的北京京劇院中青年演員及在校師生同臺獻唱,生旦凈丑悉數登場,各個行當流派紛呈,是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要成果。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