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孫曉瑩:愿為西安國際教育添磚加瓦
作者:卜安冬
發布時間:2024-11-19 21:40:04 來源:西安日報
孫曉瑩(右二)考察高校交流項目。(受訪者供圖)
在西安市碑林區的一家教育公司,記者見到了公司創始人孫曉瑩。在忙碌的會議間隙,她接受了本次采訪。
留學法國、金融專業畢業、在國際教育領域創業……孫曉瑩的履歷十分豐富。在她看來,國際教育創業是令她最自豪的事情。“我是西安人,希望能發揮專長,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孫曉瑩說。
一次交流的思想火花讓她回到故鄉
2005年,孫曉瑩來到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分別攻讀了計算機專業和金融專業的碩士學位,剛畢業的幾年里,她在巴黎從事金融工作。其間,她游覽了法國南部的很多城市,在飽覽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見識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在法國的幾年,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增長了見識,但人們都說‘在外時間越長越能體會到家鄉的好’,我對這句話有著深刻的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思鄉之情與日俱增。”孫曉瑩告訴記者。
那時,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形象在國際舞臺更加鮮明。2011年,中國代表團出訪法國,當時正在巴黎工作的孫曉瑩還和當地的華人群體共同參與了接待工作。“在法國的華人聚在一起,看到中國代表團來訪都激動不已,夾道歡迎。這個場景讓我感到很自豪。同時,法國開展了一系列中國文化相關活動,我的法國朋友對中國戲曲、美食等表示驚嘆。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些什么讓海外看到中國的發展。”孫曉瑩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曉瑩短暫地回到西安,與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師生們進行交流。“我看到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感到這一切既新鮮又充滿活力。”這次交流讓孫曉瑩看到了新機遇。2013年,她回到家鄉,在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擔任講師。從此便扎根西安,立足國際教育,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在國際教育領域探索新方向
做講師時,孫曉瑩一邊教授金融數學等課程,一邊參與學院的培訓項目。“我經常參與組織學院的國際交流活動,感覺到國際教育的發展很受關注。”孫曉瑩說。
在她參與的項目中,既有對在職金融從業者進行的國際證書培訓,也有西安高校之間的金融專業交流和賽事培訓等,學生們參與項目都十分積極。
“一次,在西安歐亞學院,我和金融專業CFA(全球特許金融分析師)班的同學們交流行業現狀。現場同學們熱情又積極地向老師請教,讓我很受觸動。我被熱烈的氛圍感染,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孫曉瑩說。
孫曉瑩口中的西安歐亞學院CFA班,是學院為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而設立的特色班級。當時,孫曉瑩接觸的很多西安高校金融專業有此類國際化培養意向,大多采用多方合作培養的項目制,為國際知名銀行等金融機構成功培養了很多學生。于是,孫曉瑩不斷嘗試和國內外大學溝通拓展新的培養項目,將國外的一手資源如授課機會、交流項目等對接落地到國內大學。
“將國外項目引入國內落地執行,能使學生們便捷地了解到行業前沿動態,并且在本地就能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孫曉瑩認為這樣能一舉多得。
2018年,孫曉瑩辭去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工作,從自己積累的國際教育項目資源入手,開始了創業之路。
讓國際教育在西安拔節生長
創業中,孫曉瑩充分發揮自己留學、工作經驗以及熟悉西安環境的優勢,擔任多個高校交流項目的負責人,推動一個又一個國際交流項目在西安落地。
在這期間,西安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西安高校的對外合作需求也像雨后春筍般增長,尤其是校企之間技術合作、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迎來了新的機遇。創業第六年,孫曉瑩也緊跟時代,嘗試結合西安實際將更多好想法落地實踐。
“為此,我到世界各地考察國際教育的好做法。比如我發現德國有一種‘雙元’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職業學校的學生要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重技術考核才能順利畢業,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富有實踐技能,畢業后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將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有效接軌的教育思路和我們當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謀而合。”最近,孫曉瑩正在西安的大學校園里考察,希望能將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積極落地。
回到西安的十幾年里,孫曉瑩看到了家鄉巨大的發展變化。2023年11月,西安“秦嶺工坊”項目成立,旨在推動國際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進“職教出海” ,為實現全球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共贏”的愿景攜手同行。這也成了孫曉瑩帶領公司努力的方向之一。
“今年我還加入了西安歐美同學會,擔任青年委員會副秘書長。我十分喜歡大家聚在一起頭腦風暴的時刻!創業中一些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大家集思廣益就很容易獲得啟發。”孫曉瑩說。
目前,孫曉瑩的公司已和陜西、浙江的10所高校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逐漸明晰。最近,她正在籌劃將西安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作品帶到海外展出,讓更多外國朋友看到學生們的才華,也通過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看到西安、認識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