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出發 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蘇和在“第二故鄉”的成長之旅
作者:馮曉瑞
發布時間:2024-11-15 21:40:22 來源:西安日報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蘇和在國際會議中進行翻譯工作。(受訪者供圖)
走過的路,看到的風景,遇到的人,每一步都在塑造著我們。對于今年30歲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蘇和而言,這段路跨越了國界,連接了中亞與中國,見證了他在西安十余年的成長之旅。從2011年首次踏上西安這片土地到成為第二故鄉,蘇和不僅完成了學業、開創了事業,也為中哈文化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初到西安:跨文化適應與挑戰
見到蘇和時,他剛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送走又一批中亞來的旅行團,“西安到中亞五國都有直飛航班,兩地的各方面交流也越來越頻繁?!睂τ谌缃窠煌ǖ谋憬?,蘇和深有感觸,2011年第一次來西安時的輾轉經歷,他記憶猶新,“先是坐4個小時的私家車到阿拉木圖,然后坐一天兩夜的硬臥火車到達新疆烏魯木齊,從烏魯木齊再到西安還需要一天一夜,各種交通工具的換乘都要花時間,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是周六晚上出發的,到第二周周四早上才到達西安。”
說起為何選擇西安,蘇和說:“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家鄉就刮起了一陣漢語熱,身邊的朋友、同學紛紛選擇到中國留學,西安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水平高,我便決定來西安。”
初到異鄉,他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適應生活環境的差異。飲食、氣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都讓他感到陌生與挑戰,尤其是語言障礙,讓一切都顯得很困難。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蘇和逐漸掌握了漢語,并進入了西安交通大學學習經濟。但由于高中所學內容不同,面對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科目時,他感到非常吃力。“為了跟上學習進度,在一次年級大課時,我鼓起勇氣向中國同學求助,對方了解情況后開始耐心給我講解,學業有了進步的同時,更讓我了解到,只要真誠溝通,跨越國籍的理解其實并不困難?!碧K和回憶說。
文化橋梁:從留學生到交流使者
以此為契機,蘇和在西安的學習、生活中逐漸變得更加外向。在校期間,他開始積極參加各類留學生交流活動,跑城墻馬拉松,長跑的習慣從那時一直持續到現在;看兵馬俑,第一次見到秦俑陣列時的震撼讓他至今難忘;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到了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茯茶鎮品茗,多方面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于交通不便,蘇和寒暑假也留在中國,利用這些時間,從西安出發,他去了北京、成都、武漢、寧夏等多個城市游覽?!斑€記得家里有一張我高中時候在教室里的同學合照,大家都是開心地面對著鏡頭,只有我低著頭看向書桌下,那時候特別內向。”蘇和說,“隨著參加活動的增加,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我開始喜歡和別人相處、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p>
在這期間,蘇和接下了自己的第一個旅游團,兼顧導游和翻譯的身份,帶著來自中亞的游客游覽古都西安,“初次帶團有點緊張,但好在通過之前的各種活動,我不僅對西安各景點非常熟悉,可以講述一些由來、小故事等,而且通過平時的積累,面對游客的常識提問也能有所應對?!闭f著,蘇和還展示了手機中國外游客穿漢服在鐘樓前的合影,“很多游客來過之后,又帶著親朋好友再次來體驗游玩?!?/p>
從肉夾饃到臨潼石榴,從引漢濟渭工程到已開通的10條地鐵線路,蘇和不斷向游客介紹西安的歷史和風土人情,讓游客看到更全面的中國,蘇和坦言自己也非常喜歡這個過程,就像為遠道而來做客的朋友介紹自己家一樣。
第二故鄉:獲得成長和歸屬感
為了更好了解中國,蘇和讀研究生時選擇了中國歷史專業,如今則在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攻讀文學博士,西安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而在工作方面,除旅游團外,蘇和開始接觸到了商務、政務考察團,而這種隨行翻譯工作往往是雙向的,既有國外來西安的,也有國內出訪中亞的,一些國際會議上也逐漸有了蘇和同聲傳譯的身影,其中就包括在2019年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的上合峰會。
“剛來西安的時候,只是想學好漢語,畢業后就回哈薩克斯坦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富有朝氣且溫和包容的城市越來越吸引我,一轉眼就過了十多年時間?!彪m與當初的計劃不同,但蘇和更慶幸自己現在的際遇,“加上交通的便利,在西安生活已經和在家鄉沒區別,早上從南郊大學城出發,算好時間坐45分鐘地鐵2號線到北客站,再坐機場城際35分鐘,現在中亞五國七城都有西安直飛航班,相比阿拉木圖,選擇離家更近的比什凱克,到達后再坐一小時汽車就能進家門,4000多公里路程實現‘一日還’?!?/p>
從大學時的寒暑假留校,到如今的隔一兩個月就回家一次,從西安出發,世界不再遙遠。
對于未來,蘇和希望為更多的外國朋友來中國提供向導與幫助,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為中哈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從西安出發,蘇和不僅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蘇和的故事是成千上萬在西安學習、生活的留學生的縮影,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正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共同書寫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