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明確力爭到2025年,全國50%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如何推動《方案》有效落實?筆者認為可借鑒有關方面的先進經驗。

建設“名校+”教聯體。名校牽頭從辦學理念、教育管理、課程建構等方面對成員學校進行帶動,實現聯合體各校的協同發展。例如,西安高新第三小學“名校+”教聯體中,名校將自身成熟的教育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師培訓等經驗分享給成員學校,通過管理團隊輸出、教師代培等方式幫助成員學校提升辦學水平。

開展豐富多樣的聯合教研活動。組織各成員學校的教師開展主題教研活動,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例如,在成員學校開展學科集體大教研活動,通過微型教學展示、專家點評課例、專題培訓等環節,為教師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鼓勵學校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共同開展課題研究、課程開發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同時,讓優質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在城鄉學校間共享,更好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學校家長溝通聯系制度。學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家長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主動協同學校教育;學校與社區、社會資源單位合作,開展知識宣講和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等校外活動場所,為學生提供校外活動空間。

精準幫扶與“把脈式”指導。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組織專家團隊進行“把脈式”指導,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實地察看等方式,了解學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和措施。例如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名校+”教育聯合體內對成員幼兒園進行“把脈式”指導,從專業培訓、規范辦園、園所管理等方面進行精準幫扶。

教聯體建設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教育改革舉措,關乎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教聯體建設才能結出豐碩成果,從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筑牢根基,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