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鴿”趨于頻繁,沒必要道德批判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發布時間:2024-11-13 16:41:04 來源:光明網
據媒體報道,如今研究生推免過程“師生互鴿”趨于頻繁。有高校老師先后被四位保研的學生放了鴿子;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還發布了《推免招生不誠信名單通告》,對推免過程中“違約”的本科生實名通報;當然,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學生貼出自己被老師“鴿”的經歷。
之所以存在師生互“放鴿子”(“放鴿子”,一個網絡用語,意為“爽約”“失信”)的現象,主要和推免研究生這種機制安排有關。學生獲得推免名額之后,即可以向接收學校和專業導師發出申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未必會只投一個學校,導師也不會只收到一份申請,于是“互鴿”就發生了——雙方都會挑挑揀揀,選擇最心儀的那一個。
而這個現象漸成趨勢,也是因為保研人數近些年的快速增長。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2023年,全國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14.84萬人。某位不愿具名的權威專家透露,推免生比例約為12%-14%,也就是說,推免生人數在13.8萬至16.1萬之間。而在推免制度誕生之初的1985年,這一數字是3300多,38年過去,增長了40多倍。增長迅猛,這種沖突當然也會更加頻繁。
不夸張地說,只要推免制度存在,“互鴿”就會存在。推免其實更像一種符合國際趨勢的研究生申請制度,需要師生雙方頻繁溝通,最后達成合意,找到最合適的“學術搭檔”。這項機制有相當的自由,其實也給師生雙方提供了充足的“救濟”,不至于一次失敗就無學可上、無生可招。推免制度近些年大規模擴張,也和這些優勢有關。
不過一些學校、老師和輿論,卻對這種現象進行了道德譴責,認為這是一種失信行為,表達了相當的憤怒。
客觀來說,如果一些學生信誓旦旦地表達了愿望、最后卻反悔,這多少是不誠實的。不過這種“不誠實”倒也并非不可理解,在升學讀書這種重大事項上,學生自然會傾向多幾個選擇。本質上這和“貨比三家”沒有什么不同,更何況老師爽約學生的案例也不少,學生又怎么敢大大咧咧地“只此一家”呢?而且學生還不太可能獲得更多的輿論資源,他們沒什么辦法也發一個“爽約公示”,去尋求各方關注。
對此,人們不妨大大方方地承認多向選擇的現實,也尊重這樣的“游戲規則”,從道德譴責之外去尋求改進路徑。爽約之所以讓學校不滿,主要是這打亂了招生計劃,也可能導致入學名額被浪費,這種實實在在的利益損失才是問題的關鍵。
那么如何建立相應的兜底機制也不妨提上日程。對此可供借鑒的經驗并不少,比如建立補錄機制、循環招生甚至保證金制度——只要入學,保證金即折入學費或返還,通過這種辦法去避免“互鴿”所可能帶來的資源浪費。
客觀上也要看到,當前推免制度之所以產生種種問題,主要是推免也只是招生計劃的一部分,和考研一樣,仍然要嵌入一個非常嚴格的研究生招生框架。在這當中,名額設計、招生安排都規定得非常具體,這一定程度會限制推免采取一些靈活的變通設計。
既然現在推免已經產生種種沖突,那么如何進一步完善推免制度也值得深入探討。無論如何,這也總比相互指責、道德批判要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