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追夢的路上
——參加2023年“絲路之秋”當代名師大講堂小學語文課堂研討會心得
作者:王莉
發(fā)布時間:2023-11-03 15:39:40
10月27—29日,我們一行兩人,參加了2023“絲路之秋”當代名師大講堂小學語文課堂研討會。這場教學的盛宴讓清淺的時光充滿芬芳,兩天半的學習是最美的遇見,成長是秋日匠心獨運的風景。
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喚醒。以學生的角色去學習,我暢游在李芳老師以文化人,詩意的課堂,李老師帶領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帶領孩子們輕松走進文本,充分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想象能了。李老師教學聚焦語言運用,注重教-學-評一體化,搭建教學支架,融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助力學生語言積累。我流連于吳琳老師的課,她的課從興趣入手,行云流水,用統整的閱讀策略,搭建多樣的學習支架,將中國神話與國內國外其他神話互聯互通,激發(fā)學生閱讀中國神話的興趣!我欣欣然跟隨劉欣老師去探究《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的道理,劉老師緊扣新課標要素,在思辨性任務閱讀群中開展學習,注重朗讀,讓孩子們觸摸人物對話,像小偵探一樣閱讀,在輕松玩樂間,知識便以一種神奇的方式悄無聲息地進入了腦子里。最后,在王林波老師的課堂里沉迷,王老師執(zhí)教的《示兒》一課幽默中盡顯智慧,讓學生在歡笑中獲得成長,展示陸游不同年齡的詩,可見詩人赤誠的愛國情結,為學這首詩做好了鋪墊,他就是學生學習路上的一道光。
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洗禮。好的課堂總是相通的,名師專家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從課堂實踐到專業(yè)講座引領,智慧碰撞、相互啟發(fā),針對專家培訓中的教學智慧,對新教學方式進行探究??v觀課堂,老師的點撥、拓展,恰到好處,深淺得當,給學生充分的方法引領。他們的課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以思維發(fā)展為重點,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生起點,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真正的用腦思考,讓思辨性閱讀真正落地生花。
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轉化。培訓中的啟發(fā)性講座和案例分享,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我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夠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帶來的樂趣,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有血有肉、充滿好奇與想象、富有情感的兒童,語文的教學更應該關注人的發(fā)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激發(fā)文化自信,熱愛中國文化,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針對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名師為榜樣,研究他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美。
學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遠。我堅信每一種熱愛都值得全力以赴。木鐸之心,素履之往。博觀約取欲振翼,見賢思齊羽欲高飛。心有翼,境無止,教研路漫漫,我一直追夢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