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紅星閃耀 同學少年——我的紅領巾故事”主題活動走進西安市浐灞實驗小學。圖為大“紅領巾”們和孩子們同唱一首歌。 代澤均 攝


現場揮毫。 代澤均 攝

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思政課”,同玩一回“泥巴”,同吃一頓學生餐……10月12日,胸前飄著紅領巾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少先隊員,在第74個“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日”來臨之際,一起走進西安市浐灞實驗小學,和千名“15后”小少先隊員,同過一次特別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日”。其間,“紅領巾”們大手拉小手,將三秦都市報聯合西安市少工委、西安市青少年宮少工委組織的“紅星閃耀 同學少年——我的紅領巾故事”主題活動推向高潮。

重溫入隊誓詞 “紅領巾”們大手拉小手薪火相傳

10月12日上午9時,在西安市浐灞實驗小學報告廳內,隊旗飄飄、歌聲嘹亮,3名少先隊員手持紅旗莊嚴肅穆,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上臺。

在大隊輔導員葉路路的指揮下,《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響徹現場,“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在大廳內外的千名小學生稍顯稚嫩的歌聲中,卻能聽到一些渾厚的嗓音,他們出自12位不同年代的“紅領巾”之口。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像王二小、雨來、小兵張嘎、海娃這樣的小英雄們……學生們將一個個鮮活的少年英雄角色搬上舞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革命故事,激勵著孩子們奮勇向前。“70后”交通警察郝子龍和“80后”治安民警柴國冬說,孩子們表演的節目,仿佛讓他們穿越回那個英雄輩出的革命年代。

小小的一枚“金星獎章”,頒發給主動學習、熱愛集體、團結同學、勇于創新的一年級新生。“雖然我還沒有加入少先隊,但是今天‘紅領巾’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為我佩戴上了這枚‘金星獎章’,他們都是優秀代表,我要向他們學習,奮發圖強。”該校一年級B3班學生杜婉彤說。

“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準備著!”在莊嚴的誓詞中,新老“紅領巾”們一同重溫入隊時的場景。

同唱一首歌 在歌聲中感受初心重溫崢嶸歲月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12位不同年代的“紅領巾”站在孩子們中間,一個特殊的“紅領巾”合唱團就此組成。年齡各異的“紅領巾”們同唱一首歌,看到這一幕,浐灞實驗小學校長宋鶯和大隊輔導員葉路路,也即興參與進來,前者彈奏著鋼琴為大家伴奏,后者揮舞著雙手,為合唱團指揮節拍。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你們那個時候都唱什么歌呀?”面對孩子們的提問,“50后”全國道德模范陳若星回答道:“同學們,大家知道嗎?我們小時候唱的是《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中國少年兒童隊改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后,隊歌也更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現在大家唱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電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陳若星在演唱的同時,也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革命歷史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陳若星的領唱下,現場所有人同唱一首歌。學生們在歌聲中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情懷。“70后”消防員張岱說,看著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的樣子,盡顯陽光少年風姿,相信他們一定會成為強國少年。

同上一堂“思政課” 道法課和書法課激揚“文化自信”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陳若星帶來的一堂“文化自信”思政課,在當天的活動現場開講。當她問到暑假期間有多少人看過《長安三萬里》時,大家紛紛舉手,接著便有孩子站起來背誦了電影中出現的詩詞《別董大》,引得現場一片掌聲。

下半節是書法實踐,“80后”書法家劉宗林一邊講述書寫要點,一邊寫下了“行穩致遠”四個大字,“小朋友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穩健前行,從小樹雄心立壯志并且付諸行動,實現遠大目標。”

“筆拿的位置有點低了,稍微再高一點,提筆,順筆,很好……”隨后,一行人來到書法教室,看著手執毛筆專心書寫的學生,不少練過書法的“大朋友”跟孩子們交流起來。“60后”公交駕駛員曹保森回憶道:“那時候一開始是練描紅本,毛筆要拿得穩,要是別人能從背后一伸手就抽出來,是要挨罰的。”

同玩一回“泥巴” 小小“泥巴”玩出“時光穿越”

“先用白色黏土揉一個球形,再揪一點黑色的,貼上兩只眼睛……”“我好像揉得大了,這只‘兔子’長得像‘青蛙’,眼睛該怎么修一下?”走進學校的泥塑陶藝教室,“60后”養老專家舒會春很快跟孩子們玩了起來,他捏著手中的黏土向孩子們請教著。

大家紛紛坐在孩子們旁邊,揉、搓、壓、粘,一只只“小兔子”便在大手和小手相互配合中誕生了。這堂手工課讓不少人回到了校園時代,想起那個沒有手機、網絡的童年。不少人跟孩子們分享自己當年“玩泥巴”的情形。“我們上小學也有手工課,不過用的可不是這種黏土,就是用普通的土和上水,然后老師教我們制作塤,有的同學制作出來的還真能吹響呢……”

在另一個手工教室,這次小朋友們手中東西可超出了“大朋友”們的童年認知。大風扇、小卡車、蹺蹺板……各種各樣的模型不一會便在孩子們的手中逐漸成形,“90后”環保執法隊員陳葛陽坐在孩子們旁邊,組裝這些新潮的“玩具”,玩得不亦樂乎。

看著小學生們熟練地做木工、包餃子、洗衣服,讓許多人出乎意料。“90后”法官張曉咪說,小時候曾洗過背心、襪子這類“小件”,這些年家里有專用的洗衣機,搓衣板都不常見了,孩子們有這樣的動手能力真是挺厲害的。

同上一堂勞動課 在種植和采摘體驗中感受“勞動快樂”

在學校教學樓的天臺上,有著一大片田地,里面種著各種蔬菜、糧食和中草藥。其間,12位“紅領巾”與學生們一同走進這個“空中農場”,體驗了一次種植采摘的樂趣。

曹保森揮舞著鋤頭,當厚厚的泥土被翻開時,一個個紅薯連著藤被挖了出來。“你看這紅薯多大,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吃的主食。”曹保森一邊說著,一邊笑著將一個大個的紅薯舉到身前。

在菜地的另一頭,“00后”大學生張方圓、“90后”法官張曉咪好奇地看著菜地里的各種作物,對于兩個年輕人來說,接觸農田的機會并不多。張方圓說:“很多蔬菜我都不認識,要不是老師告訴我,我還真不知道它們是什么。”她們和小學生們一起動手,采摘了許多之前不認識的蔬菜,在學習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

學生們將自己親手采摘的蔬菜分享給大家,接過孩子們手中的花生,“80后”醫生田鯤鵬笑得合不攏嘴。

同吃一頓學生餐 “老故事”教育孩子們吃飯要“光盤”

叮鈴鈴……中午時分,清脆的下課鈴響起,學校的食堂里飄出陣陣飯菜的香味。

吃飯前,學生們與12位“紅領巾”一起背誦了一首代入感極強的《憫農》,一下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各自難以忘懷的小學時光。“我們忘不了那些艱難的歲月,五谷文化在歷朝歷代都與人類息息相關。”陳若星告訴身邊一同就餐的孩子們,自己上小學時,午餐是自己帶的,一上午,她裝在口袋里反復摸,直到中午才舍得吃,其實也就是半塊饅頭、一個玉米棒或者是紅薯、土豆。

愛心企業家程家孟說,他從小就會做陜南的特色菜——蔬菜面糊糊。“我們特別喜歡吃學校的飯菜,而且我們還知道‘餐桌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發生呼呼響的聲音,再比如讓長者先坐等。”四年級(3)班的朱雨桐趕緊將他們在勞動課上收獲的烤紅薯遞給陳若星說:“奶奶,您先吃,給您挑一塊大的。”看到孩子們懂事的樣子,“60后”養老專家舒會春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40分鐘后,學生們陸續吃完午飯,收拾餐盤,打掃餐桌,將餐具送至回收處。惜糧節糧光盤行動,大小少先隊員踐行“光盤”時,紛紛將餐盤立在面前展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