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在“天上”是一種什么體驗
作者:張渺
發布時間:2023-10-09 21:40:13
航天員桂海潮的博士研究生,體驗了他們求學生涯中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他們的博導在“天上”給他們講課。
北京時間9月21日15時48分,“天宮課堂”第四課開講,新晉“太空教師”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給全國青少年上了一堂科普課。其中,桂海潮因其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的身份而格外受到青年學生們的關注。
看著導師在畫面里演示球形火焰實驗,揮舞包裹著毛巾的乒乓球拍,擊打水做的乒乓球,握著力矩陀螺教具展示與航天專業高度相關的“又見陀螺”實驗……蘇文杰忍不住感慨,這跟平時在課堂上講解深奧理論知識的導師,還“挺不一樣”的。
蘇文杰和同學們正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內參加“天宮課堂”,這里是此次太空授課的5個地面主課堂之一。學生們以這樣的形式和導師“見面”了。
實際上,在過去4個月里,包括蘇文杰、朱航標在內的幾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研究生,都因為導師桂海潮成為航天員這件事,以一種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了被關注的對象。
經常有人問“你們最近有沒有方法聯系到桂老師”,家里人也會轉發各種新聞報道給他們。也有媒體來采訪,讓他們談談感想。很多人都好奇,“你們的導師真的會在天上給你們開組會嗎?”
“沒有!”蘇文杰開玩笑地說,“說實話,如果真的要跟導師開這種‘天地對話’的組會,可能也會安排成‘天宮課堂’這樣比較公開的場合。”
她笑了一會兒,又感慨道,大概要等到年底,才能再次跟導師面對面溝通了。
“我們作為桂老師的學生,感到與有榮焉。”她說。
他們的導師桂海潮,是一個中等身材、國字臉,佩戴眼鏡的36歲男人,更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科研人員。2017年,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的他回到母校,承擔《深空探測導論》《非線性控制理論》等本研課程教學任務,迄今為止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畢業3名。
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后,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北航正是選拔招募載荷專家的對象高校之一。桂海潮報了名,在經歷嚴格訓練之后,他終于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成為我國首位非軍人航天員,也是我國首位戴著眼鏡上天的航天員。
今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航天員乘組被稱作“博士乘組”,由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組成,計劃進行為期5個月的太空科研之旅。
將近4個月后,桂海潮的學生蘇文杰,終于又在大屏幕上“見到”了自己的導師。
“非常開心,時隔這么多天,終于有語音之外的聯系形式,讓我們除了聽到聲音,也能看到導師的樣子,看到導師的工作狀態了。”她笑著說。
蘇文杰是2019級直博研究生,也是桂海潮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她本科時就在北航就讀,尋找導師時,在北航的校園網站上看到桂海潮的介紹,包括其論文成果。
“桂老師的科研方向比較有意思,成果也很好。我覺得他非常厲害,跟著他學習,研究生階段會有一個比較大的進步。”蘇文杰回憶著說。
她印象中的桂老師,思維特別活躍,說話也風趣幽默,也總能給予學生們“特別精準的指導”。
有一次,她在復現論文結果時遇到問題,桂海潮提醒她“調整一下參數”,調完之后“立刻對了”。桂海潮在給博士學位論文審稿時,也會詳細列出三四十條修改意見,就連緒論中的圖片引用錯誤,都會被他發現并指出來。
桂海潮一直在保持鍛煉身體的習慣,也會建議學生加強鍛煉。有好幾次,桂海潮的學生找他問問題的時候,發現他正在體育場跑步。
在后期封閉訓練期間,桂海潮已沒時間跟學生們見面了,但他并未放松對學生的關心和指導,時不時會抽空打電話過來,指導學生修改論文。
自從導師上了“天”,北航暫時安排了宇航學院的其他老師來帶桂海潮的學生,給他們開組會。此外,如果蘇文杰和其他同學有學術方面的問題,就會匯總起來發給桂海潮,等桂海潮回復解答。
“在飛天之前,桂老師已經向我交代了這段時間的科研任務,我目前按照計劃積極開展博士階段的各項科研工作。”宇航學院2023級研究生王世杰說。
朱航標也覺得,自己已經從導師“上天”的激動中沉淀下來,更加專心于學業。
學生們收到過桂海潮發的語音消息,內容是鼓勵大家好好寫論文,了解他們最新情況、學業進展等。
在這次“天宮課堂”第四課的現場,王世杰看到導師在微重力環境中漂浮,與航天員交流,將知識傳遞到宇宙中,他覺得十分高興與激動:“我之后也將以導師為榜樣,將自己的青春與知識,融入探索浩瀚宇宙的事業中去!”
蘇文杰則忍不住設想,自己以后也能投身到航天事業當中,未來某一天,在這個領域做出一定的成績,讓導師桂海潮也能分享到來自學生的榮譽。
“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讓桂老師乘坐我們設計的飛船上天。”她說。
來源:中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