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共建“一帶一路”的學術力量
作者:趙茁軼
發布時間:2023-09-20 13:40:05
研討會上,來自不同國家的代表共同啟動“絲路考古網”
絲路連接世界,文化溝通未來。
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陜西省文物局、陜西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陜西省教育廳的指導下,近日,由西北大學主辦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暨2023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辦。
來自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尼泊爾、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伊朗、英國、意大利、塞爾維亞和中國有關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同聚絲路起點,共促人文交流。
分享對話 形成良好交流機制
2100多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伴著駝鈴聲,開辟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打開了長安對外交流的新窗口。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中國西安再次成為文化交流的交匯點。
本次研討會名家云集,多國學者在會議上分享學術觀點。
來自蒙古國立大學的達什策維格·圖門教授介紹了蒙古國青銅時代文化序列,列舉了各考古學文化的特征。圖門表示:“古代文化與游牧民族的研究是文明史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族人民交往歷史源遠流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為各國學者開展合作研究提供了新平臺和新機遇,為未來合作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奠定基礎。”
土庫曼斯坦科學院歷史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沙雷科夫·塞爾達爾教授介紹了安諾文化和納馬茲加文化的分期情況,并將二者的分期加以對比。塞爾達爾說:“在未來,我期待與中國同行一起努力,拓展在考古領域合作的空間。”
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考古所教授賽多夫·穆明宏以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盆地考古地圖集為例,向參會人員展示了烏茲別克斯坦考古機構在遺址保護、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嘗試,并指出在考古地圖集編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電子化、系統化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為后續開展絲路聯合考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交流互動 保護絲路文化遺產
本次研討會上,國內學者亦將絲路考古工作的成果悉數分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特聘教授魏堅圍繞新疆唐朝墩古城考古資料,運用新發現的浴場、佛教建筑、景教遺跡等實證,揭示唐朝墩古城遺址反映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成果,用最新的考古資料實證絲綢之路沿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在古籍中追根溯源,也需要在實踐中尋求答案。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遺產?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心源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賦存環境特征與數字化保護》給出答案。“目前絲路文化遺產面臨諸多挑戰。保護文化遺產時,不僅要保存其本體,還要保存地文背景、人文背景。”王心源介紹。
技術的更新迭代更是一代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趙西晨從技術角度詮釋了第二代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的研發與利用。
本次研討會是一場文化交流的盛宴。散落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的眾多文化遺產,見證著漫漫絲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繁榮景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多國友人齊聚于西安,續寫著更加深厚的友誼。
高校助力 搭建國際合作平臺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是西北大學傳統的優勢學科,發端于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委員會的一次發掘行動。巧合的是,這次行動正是針對絲綢之路先行者張騫墓的調查發掘。
從百年前的結緣絲路,到現如今舉辦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北大學充分發揮地緣和學科優勢,與絲綢之路國家的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廣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
以學校為錨點,學術交流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花結果。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趙榮介紹,中心秉承開放合作的態度,聯合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學術機構和學者,力爭構建絲綢之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共享平臺。該中心將以中亞地區為重點,兼及西亞、南亞和北亞地區,開展聯合田野考古。在培育學術團隊、探索人才培養機制、展示合作成果等方面加強合作。
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伊朗的代表共同啟動“絲路考古網”。該網站以中文、英文、俄文三種語言呈現,由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和陜西日報官方網站群眾新聞網合作,利用雙方資源和平臺優勢共同搭建,旨在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供國際傳播平臺。
友誼的連心橋已建起,合作的新畫卷正緩緩鋪開。研討會上,與會嘉賓互學互鑒、坦誠交流。會議結束后,學術的合作仍將持續。各國學者正在共同努力,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學術力量更加磅礴,讓來自“一帶一路”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來源:陜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