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名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
10年“接力”為17500余名鄉村學子筑夢
作者:任娜 程慧 謝雨航
發布時間:2023-09-15 14:40:09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10年前,一群年輕人共同許下了這樣的青春誓言。
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發,用“科技”“創新”“酷炫”這組“關鍵詞”和“金字招牌”,他們以科技賦能筑夢。10年間,西電84名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22000小時志愿服務時長,17500余名學生受益。
鄉村教室變身“科創小屋”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但是我很快就融入這里,滿懷熱情全心投入支教?!被叵肫?0年前,西電首屆支教團、全國第15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楊子江仍然記憶猶新。
對支教經歷,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王冠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輩們留下的“通關秘籍”:嚴格選拔、前期培訓、跟崗實習、實地觀摩、聽課學習。
靠著這些秘籍的學習,走上講臺的那一刻,王冠玉已經充滿底氣。她所帶的四年級英語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在期末考試中平均分大幅提升,名列片區前列。在總結、優化、反思中,西電研支團成員所帶的學科和班級一直成績優異。
10年來,西電研支團形成了一套適合支教志愿者的培養和教學方法,凝練出了鄉村教育的“西電方案”。
“基層一線是最好的課堂?!爆F就職于西安交通大學的第18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王子威,在《青春對話》中記錄下自己加入研支團的初心。這本集結了畢業優秀青年學子們奮斗故事的小冊子里,留下了歷屆支教團的初心印記,讓青年“對話”、讓精神“傳承”、讓奮斗“不息”。
去前培訓、當地支教、返校后擔任兼職輔導員:一年素質培訓、一年支教服務、一年總結傳承。10年來,西電研支團延伸志愿服務工作鏈條,形成了“傳幫帶”的志愿者培養“西電體系”。
10年來,西電研支團傳承初心、代代相續、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研支團中涌現出一批優秀志愿者,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畢業后,研支團志愿者到基層一線、重點單位和高校的就業比例超過60%。
第17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付博勛,多年前在蒲城支教時發現不少問題,諸如:鄉村學校素質教育城鄉數字鴻溝大,鄉村學生獲取優質教育資源渠道不暢;美育師資缺乏,藝術類課程形同虛設;留守兒童比例很高,家校協同關愛難度較大等。面對難題,研支團志愿者用“西電智慧”破題立論。
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謝雨航見證了荊姚鎮九年制學校的“紅色筑夢科創小屋”的“大變樣”。
校友企業送來了“mRobot智能編程機器人套件”,校內教授布起了“教室空氣質量檢測系統”,專家團隊提供了3D打印機和科創課程,大學生科技協會帶來了自主研發的“AI-Cube編程積木套件”。從一間普通的鄉村教室,到充滿了童趣和科技感的“高大上”科創小屋,西電元素逐漸填滿了這個房間??萍颊n成了學生們每周最期待的一堂課。
如何擴大“成果”?西電人用擅長的工科思維“復制粘貼”。10年來,蒲城縣內的16所中小學先后建起了這樣的“科創小屋”,來自西電的博士生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起遠程科技課,累計惠及1.1萬余名學生。
幫扶學校的“科創小屋”,帶動全縣青少年科創活動全面發展。“科技”“創新”“酷炫”成為了西電研支團的“關鍵詞”和“金字招牌”。研支團的“星火筑夢”和“大創幫扶”兩個志愿服務項目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研支團志愿者指導的蒲城縣中小學生團隊在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中斬獲亞軍,在2021年“少年硅谷——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獲2022年世界機器人大賽(北京錦標賽)小學組冠軍、中學組季軍。
“AI+智慧音樂課堂”幫孩子們實現音樂夢想
“老師,我想學吹笛子”這是第16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王磊支教時收到的一張小字條。
為滿足孩子們的心愿,他們建起了第一支鄉村樂隊。在不斷接力中,研支團志愿者們用自己的藝術課堂幫助鄉村孩子們實現音樂夢想。
“我在支教這一年中為當地孩子們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創辦了當地第一支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筑夢合唱團?!钡?0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王晶玉(現就職于西北大學)接過了學長們交過的接力棒,在她的指導下,合唱團登上了文化下鄉、合唱比賽的舞臺。
“讓我們跟著人工智能教師的教授,一起來學習鋼琴吧!”這是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張惟楚(現就讀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AI+智慧音樂課堂”。西電科技助力藝術教育,他們整合《琴悅科技》等10個學生科創項目,通過在鋼琴上安裝壓力反饋器、聲音傳感器,加上數據分析平臺,打造出“AI+音樂”輔助教學系統,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果,運用到了孩子們的日常學習中。
給孩子們一個傾訴的平臺
“老師,你什么時候再給我們上課呀?”這是第20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韓鶴林一直珍藏的一封信里面的內容。班上30名同學,留守兒童就有21人,他們的小困惑誰來解決?他們的小心思誰來傾聽?
支教期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韓鶴林設立了“心語心聲”信箱,定期和孩子們通信,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小煩惱。這個小信箱代代傳承,讓志愿者和孩子們緊緊相連。
在西電科技的加持下,它也迭代升級為“智慧校園管理平臺”,通過“星星不息”智能模塊,跟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精準篩查出有自閉或抑郁傾向的學生8名,并已介入心理咨詢和疏導。通過“心語心聲”模塊,給孩子們一個傾訴的平臺,讓102名大學師生與 451名中小學生成為“信友”,用文字傳遞對留守兒童的關心關愛。通過“親子溝通”模塊,為5400余名在外打工的家長和孩子提供交流平臺,拉近親子距離。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西電研支團的10年積累。記者了解到,在研支團的選拔過程中,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科技協會、創新創業人才等大學生群體紛至沓來,加入研究生支教團。“我們希望鄉村兒童也能享受到科創成果,感受到西電智慧?!钡?3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大學生科技協會成員劉津宏這樣說。
10年來,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智課平臺,開設課程20余門,累計招募了400余名博士研究生作為“筑夢大使”線上授課、遠程輔導。目前共開課5000余次,累計參與學生2萬余名。開設了8門線上智慧課程,普及到16所學校,讓“云支教雙師課堂”成為農村學校教師的好幫手。
來源:西安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