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國家事 肩扛國家責
——訪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青年科學獎獲得者白雪茹
作者:馮麗
發布時間:2023-09-13 13:46:18
①白雪茹(左三)帶領團隊參加比賽。資料圖片
②白雪茹在進行設備調試。學校供圖
■強國建設 教育擔當·訪談篇
人物簡介
白雪茹,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空間目標高分辨成像和目標識別研究。她帶領團隊突破諸多技術瓶頸,率先研制出高分辨穩健成像處理系統,其核心技術指標優于國外同類型雷達成像設備的性能,使我國在雷達成像信號處理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成果應用于我國多部寬帶雷達,并在多次重大任務中提供了關鍵信息支撐。
記者:教育部青年科學獎是許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奮斗目標,您認為自己能獲獎主要受益于什么?
白雪茹:能夠獲得教育部青年科學獎,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激動。這個獎項不僅是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的激勵和鞭策。我的成績離不開前輩的關心,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更離不開團隊的協作。
我認為,能夠獲獎主要是我在科研工作中做到了兩個“面向”:在理論研究中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在工程實踐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例如,我將信號處理領域的先進理論與雷達成像和目標識別中的基礎性科學問題相結合,提出了快速穩健成像和高精度檢測識別方法;在領域頂刊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并獲得著名學者和雷達專家的廣泛認可與積極評價。同時,我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以解決工程應用中的“卡脖子”問題。例如,我帶領團隊研制出高分辨穩健成像處理系統并應用于我國多部雷達,顯著提升了其信息感知能力,相關成果受到廣泛好評,并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記者: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能談談您做好科研工作的秘訣嗎?
白雪茹:做科研工作沒有什么秘訣,就是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在此過程中,我認為有三個要素不可或缺:開拓創新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毅力、科學高效的方法。科學研究是不斷探索未知、不斷進行理論和方法創新的過程。只有在理論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才能在性能上實現顯著提升。科研不能因循守舊,要始終瞄準學術前沿、國家需求,持續不斷地開拓創新。這個過程充滿艱辛,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從實踐和磨礪中獲得真知。唯有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才能走出困境,攀登科學高峰。同時,科研創新需要走一條自主可控的道路,只有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高效的科研方法,才能不斷取得突破。
從博士階段開始,我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高分辨雷達成像。近年來,隨著相關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獲得大量地物場景和重點目標的高分辨圖像,然而準確高效的圖像解譯還面臨諸多技術瓶頸。針對重點目標檢測識別的需求,我帶領團隊在該領域開展深入系統研究。經過無數次夜以繼日的集成攻關,我們最終完成了算法設計、框架搭建和軟件平臺開發,實現了成果轉化落地,并在“天智杯”“中科星圖”等國內頂級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雖然整個研究過程經歷了各種挑戰,常常到凌晨三四點還在編寫程序、調試代碼,但是我們始終堅持不懈,積極開拓進取。當所提方法獲得準確的檢測識別結果時,我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記者:我國著名的電子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保錚是您的導師,他對您的科學探索之路有哪些影響?
白雪茹:17年前,保錚教授帶領我走上了雷達成像的科學探索之路。面對雷達成像領域的諸多困難和挑戰,保老師當時雖然已是8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八點準時來到實驗室,帶領我們讀文獻、推公式、看數據。他不僅用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維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指明方向,而且用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和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告訴我們:創新成果不是等來的,而是拼出來的、干出來的。雖然恩師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歷歷在目。他科技報國的情懷,求真務實的精神,腳踏實地的作風,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斷努力前行。
記者: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勉勵青年學者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作為留學歸國青年學者,您對此有什么感想?
白雪茹:博士畢業后,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機器學習的基礎理論研究,其間,如何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用先進理論解決困擾多年的低信噪比成像難題,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結合這段訪學經歷,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感觸良多,青年學者唯有將自身發展與科技報國緊密結合,在專注中開拓,在創新中凝練,才能在基礎科研和工程應用中取得突破,為國家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目前,歐美等國在高分辨雷達成像和雷達目標識別領域對我國實行嚴格“封鎖”。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高科技自立自強?
白雪茹:我們必須通過自主研發實現自主可控。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我很注重理論的先進性和技術的實用性,并且始終堅持通過先進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切實提升我國雷達的信息感知能力。例如,在穩健成像處理系統研制過程中,我們首先根據用戶需求和雷達邊界條件,明確各類目標成像面臨的難題,進而從分析穩健成像對應的物理機理出發,揭示其中隱含的陣列流形規律,并通過設計優化目標函數,提出穩健高效的成像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算法的特點,通過設計高算力的國產化專用異構平臺,實現其進程級與線程級并行處理,并開發了自主可控的高性能穩健成像處理系統,獲得了重點目標的高質量成像結果,其核心成像指標優于國內外同類型設備的性能,現已應用于10余部寬帶雷達,顯著提升了我國雷達的信息獲取能力。
記者:科學研究是一條充滿寂寞和艱辛的道路,能談談您印象或感觸最深的科研經歷嗎?
白雪茹:在成果落地轉化,調試成像處理系統的過程中,時間緊、任務重,團隊常常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當疫情來襲,飛機、鐵路等停運時,我們日夜兼程,驅車幾千公里前往邊疆開展成像處理工作。大漠戈壁沙塵暴來襲,大家在漫天黃沙中調試系統,嘴里經常滿是沙土。大海上,團隊成員克服嚴重暈船等身體不適和平臺顛簸等挑戰,成功解決了復雜目標運動補償難題……回想起這些經歷,在淚目的同時我更是充滿自豪,因為我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大地,不僅丈量了祖國壯麗的山河,更是譜寫了我們青春的華章。這些艱苦奮斗的日子,不僅是對我們走向遠征之路的激勵,更是我們凝聚力量、攻克難關的寶貴精神財富。
來源:中國教育報
